为了这些如朝露般短暂、如浮云般虚幻的“存在”,背负沉重的业债,行走于手刃偶像的刑途,值得吗?
他的意识几乎要在这绝对的虚无主义面前瓦解,认同那“归还”才是最终的解脱与慈悲。
然而——
就在他意识即将彻底涣散的边缘,一些破碎的画面,一些微弱的声音,顽强地穿透了那冰冷的宇宙图景和虚无的质问。
是那函谷关外,尹喜捧着《道德经》竹简,涕泪交加却不肯后退一步的身影……
是那宋国边境,墨子面对楚军,以机关术守护城池时,眼中坚定的光芒……
是那鲁国高地,孔子琴断鬓白,却依旧将残琴紧抱怀中的决绝……
是那周室观星台,甘德焚毁星图时,那信仰崩塌却也曾真切凝视过星空的泪水……
是那荒漠之中,化蝶而来的庄子,那戏谑却直指本质的质问:“君乃刻意无为,实为大有为!”
甚至……是那吴国军营中,孙武面对第一个纸人士兵“陈胥”时,眼中那无法掩饰的痛苦与动摇……
这些画面,这些意念,远不如星辰生灭壮阔,不如文明兴衰悠久,它们充满了瑕疵、痛苦、迷茫甚至错误。但它们真实地存在过。它们代表着选择,代表着抵抗,代表着即使在注定的悲剧面前,依然要去爱、去守护、去思考、去追问的——意志。
这意志本身,或许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