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二营的反坦克手们从坑道里钻出来,扛着无后坐力炮,对着坦克的履带和观察镜开火,一辆辆坦克瞬间瘫痪,变成了雪地里的“铁疙瘩”。
美军被堵在山谷后,开始对志愿军的坑道发起疯狂进攻。他们用火焰喷射器往坑道里喷火焰,用炸药包炸坑道入口,甚至往里面灌毒气,试图把战士们逼出来。
但志愿军的坑道早已被改造成了“地下堡垒”——坑道里有防毒面具、通风口,还有储存的粮食和水(虽然不多,每人每天只能分到半杯水、一小块压缩饼干);战士们还在坑道两侧挖了“射击孔”,美军一靠近,就能从里面射出冷枪。
何大清每天都要沿着坑道巡查,看到战士们冻得发紫的手,他就把自己的棉手套摘下来给他们;看到有人饿得站不稳,他就把自己的压缩饼干分出去。
有一次,坑道的通风口被美军炸塌,里面的战士们差点窒息,何大清带着人顶着炮火,用手挖了三个小时,终于打通了新的通风口,当新鲜空气进来时,战士们都哭了——他们以为自己再也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了。
坚守坑道的第二十天,坑道里的水喝完了,战士们就融化积雪喝;粮食吃完了,就煮皮带、啃树皮。
新战士小李(第三次补充的新兵)冻得腿失去了知觉,却依旧抱着反坦克枪,守在射击孔前:“师长,我要是牺牲了,您就把我的抚恤金寄给我娘,让她别再种地了,好好享享福。”何大清拍着他的肩,眼眶发红:“你不会牺牲的,咱们还要一起回家,吃你娘做的饺子!”
就在志愿军快撑不住的时候,彭总派来的补给队冒着炮火,将粮食和药品送进了坑道。当战士们看到送来的棉衣和热馒头时,都激动得欢呼起来——他们知道,大部队的反击,快要开始了。
1951年12月底,经过两个月的消耗,美军的“圣诞攻势”已显疲态——坦克没了燃油,士兵没了斗志,麦克阿瑟“圣诞回家”的许诺成了笑话。
彭总抓住时机,下令全线反击:“38军从东侧迂回,切断美军的退路;40军从西侧进攻,牵制美军主力;113师作为中路,从坑道里冲出来,直插美军的指挥部!”
反击的号角在黎明时分吹响。何大清率领113师的战士们,从坑道里一跃而出,像猛虎下山一样朝着美军阵地冲去。
战士们举着刺刀,喊着“冲啊!”,与美军展开白刃战。赵刚营长带着一营,直扑美军的指挥部,在雪地里与美军的卫兵展开厮杀,最终将志愿军的军旗插在了美军指挥部的屋顶上。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