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上海沦陷,南京危

各路军阀也再次伸出援手。

川军第22集团军原本在山西抗战,得知南京危急后,立刻抽调两个师,日夜兼程赶往南京;桂军第48军也从安徽调兵,驰援南京外围阵地;滇军第60军则在军长卢汉的带领下,从湖南出发,朝着南京开进。

虽然这些部队大多路途遥远,赶到南京时可能已来不及,但他们的行动,彰显了“举国抗战”的决心。

然而,国际社会的反应却让人心寒。

美、英、法等国虽然对日军的侵略表示“谴责”,却始终保持中立,拒绝向中国提供实质性的援助。

苏联虽然此前向中国提供了一些武器,但也担心卷入战争,不敢公开支持南京保卫战;德国则早已与日本结盟,甚至撤走了在华的军事顾问。

在南京的外国使馆,大多已经撤离,只剩下少数外国记者和传教士,他们看着日军逼近南京,却只能在日记中记录下这座古都的悲怆。

1937年12月5日,日军兵临南京城下,对南京外围阵地发起了猛烈进攻。

在紫金山,中国守军第36师与日军展开血战,士兵们在山上挖掘掩体,用机枪和手榴弹阻击日军,日军多次冲锋都被打退,山上的树木被炮火炸得光秃秃的,只剩下烧焦的树干,却依旧没能被日军占领。

在雨花台,中国守军第88师的将士们抱着“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与日军展开拉锯战。

师长孙元良亲自在前线指挥,士兵们用身体堵住碉堡的枪眼,用大刀砍倒冲上来的日军,阵地多次易手,双方伤亡惨重。

一名叫陈树生的士兵,在日军坦克逼近时,抱着炸药包,从碉堡的窗口跳了出去,与坦克同归于尽,他的胸前,还别着一封写给母亲的家书:“娘,儿不孝,不能为您养老送终,若有来生,再做您的儿子。”

南京城内,百姓们也在做最后的准备。有人把家里的门板拆下来,加固城墙;有人把粮食和水送到城墙上,给士兵们补充体力;还有的人拿起菜刀、锄头,组成“民团”,准备与日军展开巷战。

在夫子庙,一位说书先生站在空地上,大声讲着“岳飞抗金”的故事,周围的百姓听得热泪盈眶,有人喊道:“咱们也要像岳飞一样,宁死不做亡国奴!”

夜色降临,南京的城墙在月光下显得格外肃穆。

城墙上的士兵们握着冰冷的步枪,望着远处日军阵地的火光,没有人说话,却都知道,一场恶战即将来临。

有的士兵拿出家人的照片,悄悄看了一眼,又小心翼翼地收起来;有的士兵则在城墙根下,用刺刀在石头上刻下自己的名字:“XXX,在此抗日,誓与南京共存亡!”

上海的沦陷,是悲壮的落幕;而南京的保卫战,才刚刚拉开序幕。

这座古都,即将迎来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却也将在血与火中,见证华夏人民“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哪怕城破,抗战的火焰,也永远不会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