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航道之前

倒计时的数字,如同冰冷的达摩克利斯之之剑,悬在林卫东和孙维民的心头。七十一小时五十九分五十九秒,这是那块神秘黑色薄片给予他们的最后准备时间。

“秘密航道……”孙维民靠在一块冰冷的金属板上,脸色依旧苍白,但眼神已经恢复了往日的锐利与审慎。他反复查看着记录仪投射出的星图和薄片上的倒计时,“时间太紧了。我们对这条航道一无所知,它的入口在哪里?稳定性如何?另一端是什么情况?会不会是陷阱?”

林卫东摩挲着手中冰凉的黑色的薄片,它的表面已经恢复了光滑,那个箭头和倒计时仿佛从未出现过。但他的“溯源”感知能隐约捕捉到,薄片内部正以一种极低的频率,与远方星空中的某个存在发生着共鸣。这种共鸣,与他怀中那封母亲信件上某个纹路的微弱波动,隐隐契合。

“我们没有选择,孙工。”林卫东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异常坚定。他望向头顶那片陌生的、被暗红色气态行星统治的星空,“回头路已断,留在这里,要么成为下一批被‘清扫’的垃圾,要么在这片金属坟墓里耗尽最后一点生机。这条航道,是目前唯一的、而且是与母亲留下的线索直接相关的希望。”

他顿了顿,看向孙维民:“至于周老板……他的确隐藏了太多。但现在追究这个为时过早。当务之急,是活下去,离开这里。只有回到我们熟悉的世界,才有可能弄清楚这一切背后的真相。”

孙维民沉默了片刻,最终缓缓点头。多年的科研生涯让他习惯于评估风险,但也让他明白,在绝境中,有时候必须拥抱不确定性。“你说得对。我们需要制定一个计划。”

计划的核心有三点:

第一,确定航道入口。黑色薄片指向的星空方向是一个大致范围,他们需要更精确的坐标。林卫东推测,入口可能是一个隐藏的跳跃点,或者某种空间褶皱,需要特定条件(或许是能量激活,或许是像“万家香”配方那样的“密钥”)才能开启。薄片很可能就是钥匙,或者指引。

第二,获取交通工具。依靠双腿不可能在广袤的星际间移动。他们必须找到一艘尚能运转的飞行器,哪怕是最小、最破旧的。

第三,储备能源和给养。星际航行充满未知,必须做好万全准备。

目标明确,行动立即展开。两人分工合作。林卫东凭借初步觉醒的“溯源”感知,主要负责在无尽的垃圾山中“感应”那些尚存一丝能量反应、结构相对完整的飞行器残骸。而孙维民则利用他丰富的工程知识,负责评估找到的残骸是否有修复可能,并搜集一切可能用得上的零部件、尚存能量的电池模块,以及尝试从一些废弃维生系统中提取冷凝水,制作最简单的滤水装置。

时间在紧张忙碌中飞速流逝。倒计时已经过去了十几个小时。

这片 ZK-73 星域的废弃处理区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加辽阔和危险。除了极端低温和缺氧环境(他们依靠找到的破损但尚能维生的应急宇航服头盔和有限的氧气罐),还有一些区域残留着危险的辐射泄漏,或者不稳定能量场,林卫东的“溯源”感知多次提前预警,让他们得以避开。

寻找飞行器的过程异常艰难。大部分残骸都损毁严重,核心推进器和导航系统基本完全报废。林卫东找到了几艘外形相对完整的小型穿梭艇,但内部要么被拆得空空如也,要么能量核心彻底熔毁。

在一次搜寻中,他们险些被一场小范围的金属垃圾雪崩掩埋。又一次,他们误入了一个仍在缓慢运行的自动破碎程序区域,巨大的液压剪险些将林卫东连同他脚下的金属平台一起切断。生存的压力和时间的紧迫,让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格外漫长。

倒计时显示还剩下四十小时左右时,转机出现了。

在林卫东的感知中,一处被巨大星舰龙骨掩埋的下方,传来了一阵极其微弱但异常稳定的能量波动。这波动不同于那些行将熄灭的电池,更像是一种处于“休眠”状态的引擎核心!

两人精神大振,花费了数小时,小心翼翼地清理开堆积如山的金属碎片,终于看到了能量源的真面目—— 一艘通体黝黑、线条尖锐、造型如同某种古代投枪般的小型突击舰。它大约二十米长,舰体有多处破损,一侧的辅助翼折断,但主结构看起来大致完整。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舰首,有一个明显的、似乎是后来加装上去的非制式撞击角。

“这是……‘夜枭’级侦察突击舰的改进型?”孙维民仔细观察着舰体的轮廓和引擎喷口设计,眼中露出惊讶,“看这加装的撞击角和局部装甲强化,它很可能属于某个……星际拾荒者或者非法改装者。不是正规军的制式装备。”

他们找到了一个外部应急舱门,利用找到的工具和孙维民的技术,艰难地撬开了密封锁死的门阀。

舰舱内部一片狼藉,到处都是散落的工具和零件,空气浑浊,带着一股机油和某种陌生生物体味的混合气息。但生命维持系统的主控面板在接入备用能源后,竟然亮起了几个指示灯!导航系统彻底损坏,但核心引擎的读数显示,它虽然能量严重不足,但并未完全损坏,似乎只是进入了某种深度节能的锁死状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有希望!”孙维民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主引擎或许可以修复,但需要能量,大量的能量!而且要解开它的安全锁,需要专门的指令或者……足够强的能量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