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金蝉脱壳与迷雾重重

“没有可是!按我说的做!立刻!马上!”林卫东的语气不容置疑。

赵大海看着林卫东眼中那决绝的光芒,一跺脚:“好!我听你的!”

这一夜,小院在无声的紧张中忙碌起来。所有生产的痕迹被迅速抹去,珍贵的成品和资料被转移到极其隐蔽的地方(林卫东甚至偷偷在床底下挖了个小暗格)。院子里再次变得“干干净净”,仿佛那场轰轰烈烈的“鲜精”试验从未发生过。

第二天,林卫东让李秀兰重新打开了“卫东百货”的店门,但只卖最普通的日用百货,绝口不提“鲜精”二字。他本人则表现得意志消沉,唉声叹气,逢人便诉苦说搞食品加工如何艰难,如何血本无归,差点连棺材本都赔进去。

赵大海也按照指示,去找了冯科长,哭丧着脸把尾款结清,又额外塞了点好处费,恳求他帮忙处理掉那堆“没用的烂玉米”。冯科长拿到钱,又见林卫东果然“失败”了,虽然有点意外,但也乐得轻松,很快就把剩余玉米当饲料处理掉了,彻底撇清了关系。

一切表演,天衣无缝。

暗处的眼睛似乎一直在观察。在随后的几天里,风平浪静。没有再来骚扰电话,没有地痞上门,甚至连工商卫生的例行检查都少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对手似乎相信了他们的“失败”,认为他们已经不足为虑,将注意力暂时移开了。

林卫东暗暗松了口气,第一阶段的金蝉脱壳,似乎成功了。但他不敢有丝毫大意,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安全假象。只要“鲜精”的潜力存在,只要他还掌握着这门技术,危险就永远不会真正解除。

他必须利用这段宝贵的喘息期,找到一条真正能活下去、并能对抗威胁的路!

直接生产销售“鲜精”这条路,在当前条件下,已经被证明是死路一条,目标太大,极易被扼杀。

必须转换思路!必须寻找一个既能利用“鲜精”技术,又能隐藏自己、规避风险的商业模式!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南方。上次广州之行,除了设备,他还注意到了另一个现象——那边已经出现了很多为港商、外资厂做配套生产的小加工厂,也就是所谓的“三来一补”。

一个全新的、大胆的计划,开始在他脑中逐渐成型。

自己直接生产风险太高,那如果……只为别人提供核心的“鲜味”原料呢?让别的食品厂、调味厂去承担生产和销售的风险,自己只躲在幕后,做一个原料供应商?

就像国外那些芯片公司,不生产电脑,却掌控着电脑最核心的技术!

这个想法让他兴奋不已!这样做,目标极小,只需要一个更隐蔽的小作坊就能完成核心提取,安全性大大增加。而且,一旦与几家工厂建立了供应关系,就等于有了稳定的现金流和一层保护伞。

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借此机会,学习正规工厂的管理和经验,积累原始资本,为将来自己真正办厂打下基础!

思路豁然开朗!

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如何找到合适的、可靠的合作厂家?如何让对方相信并接受自己的“鲜精”原料?自己一无品牌,二无资质,三无人脉,拿什么去打动别人?

就在林卫东为新的计划苦苦思索突破口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突然登门拜访了。

来的竟然是百货站的钱科长。

他这次没有开车,穿着也很普通,像是下班路过顺便来看看。他走进依旧有些冷清的“卫东百货”,随意看了看货架上的商品,状似无意地问道:“小林,听说你前阵子鼓捣那什么……鲜味的东西,搞砸了?”

林卫东心里一紧,脸上立刻堆起懊恼和沮丧:“唉,别提了钱科长,赔了个底朝天,还差点惹上麻烦。还是老老实实卖我的百货吧,不是搞发明创造那块料。”

钱科长深深看了他一眼,目光似乎能穿透他的伪装。他走到柜台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玻璃台面,沉默了几秒钟,忽然压低声音道:“摔个跟头也好,长长记性。有些东西,不是有点小聪明就能碰的。”

他话里有话,似乎意有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