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糖衣炮弹与新的事业线

林卫东则跑去土产杂货店,买了一口厚实的大铁锅、一把长长的木铲、几个大号的搪瓷盘,还有最重要的——几大块黄褐色的、价格低廉的麦芽糖饴(糖稀)。

新店的后院,被临时改造成了“实验室”。砌好的简易灶台上,架起了大铁锅。

第一次试验开始了。林卫东凭着模糊的记忆,指挥着赵大海控制火候,自己则负责将白糖和适量的水、糖稀放入锅中慢慢熬制。李秀兰在一旁仔细地炒香花生和芝麻,然后小心地搓掉花生红衣。

熬糖是个技术活,火小了糖不拉丝,火大了糖就焦苦。第一次,糖熬过了头,颜色发黑,味道发苦,倒入花生芝麻后根本没法成型。

第二次,火候又小了,糖浆太稀,无法凝固。

第三次,好不容易糖浆熬得差不多了,拉丝效果也不错,但在倒入模具压制定型时,因为动作慢了,糖浆迅速变硬,导致成品厚薄不均,还有很多空洞……

一连失败了五六次,浪费了不少糖和花生,院子里弥漫着焦糊和甜腻混合的怪异气味。赵大海被烟熏火燎得满脸黑灰,李秀兰也累得腰酸背痛。

失败的阴影开始笼罩。赵大海有些泄气地蹲在地上:“卫东,这玩意也太难了!咱是不是想岔了?”

李秀兰虽然没说话,但眼神里也充满了担忧。

林卫东看着锅里又一次失败的残次品,眉头紧锁,却没有气馁。他拿起一块焦黑的糖块,仔细看着,又掰开闻了闻。

“不对,肯定有哪里不对。”他喃喃自语,“火候是关键,但肯定还有别的诀窍……配料比例?还是搅拌的手法?”

他想起前世似乎见过一种更简单的,类似花生糖但更酥脆便宜的东西,好像叫“芝麻花生糖”或者“花生板糖”?用的糖似乎更少,还会加入少量的炒面粉来增加体积和酥脆感,降低成本?

“大海,再去买点细玉米面或者白面回来!”林卫东眼中重新燃起斗志,“我们换个思路试!”

他又一次调整了配方,减少了白糖的比例,增加了麦芽糖饴的量(这样更粘稠且成本低),并尝试加入少量炒熟的面粉。

这一次,当糖稀熬到恰到好处的金黄色,拉起长长的、透明的丝线时,林卫东迅速将炒香的花生芝麻碎和熟面粉倒入锅中,赵大海使出吃奶的力气飞快搅拌均匀,然后李秀兰迅速将这一大团滚烫的混合物倒入抹了油的搪瓷盘中,用另一块压板使劲压实、压平……

等待冷却的过程,仿佛有一个世纪那么长。

当林卫东小心翼翼地将初步凝固的糖饼从盘中扣出,用刀背轻轻敲击边缘时,“咔嚓”一声轻响,糖饼裂开,露出内部均匀的孔洞和密集的花生芝麻。

一股浓郁焦甜的香气扑面而来!

他掰下一小块,递给李秀兰,又掰下一块给赵大海,自己也将一小块放入口中。

口感酥脆!甜而不腻!花生的焦香和芝麻的醇香完美融合,虽然比不上后来超市里卖的那些精美糖果,但在这个物质尚且匮乏的年代,这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成了!卫东!成了!太好吃了!”赵大海嚼得嘎嘣响,兴奋地大喊!

李秀兰细细品尝着,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嗯!香!甜!脆!比供销社卖的水果糖有嚼头,更香!”

成功了!经过多次失败,他们终于试验出了合适的配方和工艺!

林卫东看着眼前这一大板其貌不扬却香气扑鼻的花生芝麻糖,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成就感。这不仅仅是做出了一种零食,更是迈出了实业梦想的第一步!

他立刻组织赵大海和李秀兰,趁热打铁,又连续做了几锅,进一步熟练手法,稳定品控。做出的糖冷却后,用刀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块。

第二天,“卫东百货”新店的门口,支起了一个小摊子。一块洗得干干净净的大木板子上,堆放着刚刚切好的、黄澄澄、香喷喷的花生芝麻糖。旁边立着一个小纸板,上面用毛笔写着:“新式花生芝麻糖,先尝后买,一斤一块五,半斤八毛。”

浓郁的焦糖和坚果香气随风飘散,很快就吸引了过往的行人,尤其是带着孩子的家长和放学的学生。

“咦?啥东西这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