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文具,能不能教学生如何挑选合适的笔记本和钢笔?
甚至,可以弄个小黑板,写点日常用品的使用小窍门?
把自己从一个单纯的售卖者,变成一个有点“专家”味道的顾问?这样是不是能显得更专业、更值得信赖?
这个想法很大胆,甚至有些异想天开。在这年代的百货大楼里,营业员都是大爷,谁会给顾客讲这些?
但林卫东觉得可以一试!这或许是打破质疑的一条路子!
说干就干!他立刻开始行动。
他找来一块小黑板,用彩色粉笔写上:“尼龙袜、棉袜、羊毛袜,哪种更透气耐磨?——卫东百货小知识”。
又写了一个:“新买的钢笔不出水?一招教你搞定!”
他还凭借自己摆摊的经验,总结了一些挑选发卡、辨别电子表好坏的小技巧,准备在顾客询问时,“不经意”地透露出去。
同时,他让李秀兰和赵大海也学着点,接待顾客时别光报价,多聊两句商品的特点和使用心得。
这些小小的改变,起初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引来一些营业员的嘲笑:“哟,个体户就是花样多,卖个东西还当上老师了?”
但林卫东不为所动,坚持去做。
渐渐地,一些细心的顾客发现了这个柜台的不同。
尤其是一些中年妇女和注重实惠的顾客,她们对林卫东介绍的袜子材质、钢笔保养方法很感兴趣,觉得这个年轻老板懂行、实在,不忽悠人。口碑开始一点点逆转。
虽然客流恢复缓慢,但成交率提高了,而且开始有回头客。
这天下午,一位戴着眼镜、知识分子模样的老先生在柜台前驻足良久,仔细看了小黑板上的内容,又观察了林卫东给一位顾客介绍如何挑选笔记本纸张,脸上露出赞赏的神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买完东西后,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对林卫东说:“小伙子,思路很活络啊。做生意就是不能死板。你这些东西,虽然新颖,但品类还是单薄了点。想过增加点别的吗?比如,一些物美价廉的日化品?洗衣粉、肥皂、牙膏这些,虽然是消耗品,但需求稳定,能带动人气。”
林卫东心中一动,这确实是个好主意!日化品需求量大,复购率高,确实能吸引更多家庭主妇这类顾客。但他无奈地摇摇头:“谢谢您老指点。我也想过,但日化品都被百货站和楼下大柜台垄断了,进货渠道卡得死,我们这种新柜台,很难拿到货,就算拿到,价格也没优势。”
老先生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事在人为嘛。百货站也不是铁板一块。你试试去找找采购科的老钱,就说……是杨师傅让你去的试试。当然,成不成,还得看你自己的本事。”
杨师傅?
林卫东猛地一愣!这位老先生也认识杨师傅?他口中的杨师傅,和帮自己解决电路问题的杨师傅,是同一个人吗?
他急忙想问个清楚,那位老先生却已经摆摆手,背着书,慢悠悠地走了。
留下林卫东站在原地,心中惊疑不定。
杨师傅……一个退休的厂电工,怎么可能认识百货站采购科的人?还能有这么大面子?
这位神秘出现的杨师傅,到底是什么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