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黄恺拱手,低声道:“安平镇虽能征集到部分粮饷,但各处壁垒颇多,郑彩将军那边……似有微词。且厦门本岛及周边岛屿,地狭民贫,产粮有限,长久维持数千大军,粮草压力甚巨。”
郑成功沉默片刻,海风吹动他额前的发丝。粮草,这是比训练更现实、更紧迫的挑战。没有粮饷,再强的军心也会涣散。
“我知道了。”他声音平稳,听不出波澜,“安平镇那边,尽力周旋,以抗清大义为先。此外,派人往潮州、惠州沿海探察,看能否开辟新的粮源。必要时……亦可向那些往来海上的商船,‘借’些粮饷。”他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为了生存,为了大业,有些非常手段,不得不为。
黄恺心中一凛,知道这“借”字背后的含义,但见郑成功神色坚定,只得领命:“是,属下明白,定当竭力筹措!”
黄恺退下后,郑成功独自走上日光岩最高处。脚下,是他正在锤炼的利剑;远方,是碧波万顷、却也暗藏无数商机与风险的大海。收集粮草,维系大军,这将是他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甚至不亚于练兵打仗。
就在这时,亲兵来报:“大将军,又有几位原老太师(郑芝龙)麾下的将领,自泉州方向渡海来投!”
郑成功眼中精光一闪。自他竖起大旗,展现出不屈的意志和整顿军伍的决心后,一些对清廷不满、或仍心怀明室的郑芝龙旧部,开始陆续前来归附。这些人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宝贵的战斗经验和水战人才,更是一种人心的向背。
他快步走下岩石,亲自前往迎接。他知道,这些人的归附,一方面是冲着他郑成功的名号与潜力,另一方面,何尝不是那位在闽北搅动风云的靖朔侯赵高翔,吸引了清军主力,间接为他创造了喘息和发展的空间?
“赵侯爷在陆上牵制博洛,我郑成功便在这海上砺剑,终有一日……”他望向西北方向,仿佛能穿透重重山海,看到那个与他年纪相仿却已名震天下的身影。
海天之际,乌云渐散,一缕金光照在郑成功年轻而坚毅的脸庞上,也照亮了他脚下那片正在被汗水与希望浸润的土地。厦门的鼓浪屿,这座小小的岛屿,正悄然成为南明海上抗清力量最重要的摇篮,而郑成功这把海上利剑,也在现实的磨砺与生存的压力下,一步步褪去青涩,变得愈发锋芒毕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