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老馆的铜扣与书库的暗门

第二天清晨,清华园的梧桐叶还沾着露水,我就揣着《镇邪策》坐在宿舍桌前。昨晚在古籍轩写下的 “刘大人” 三个字被我用红笔圈了两圈,书页旁记满了零碎线索 —— 文渊阁顾明提到他时语气带着敬畏,说 “刘大人还在”;刘崇文这个名字和李崇文只差一字,会不会是同族?可翻遍《镇邪策》里关于文渊阁的记载,只提过 “掌阁”“掌丝” 两类主事,从没见过 “刘大人” 的名号。

室友还在睡,我轻手轻脚地摸出桃木锁,锁身贴着掌心,没了昨晚的烫意,却泛着点极淡的凉 —— 像是在提醒我,那漏网的 “刘大人”,恐怕比顾明更棘手。

我想起苏爷爷说过,文渊阁的邪术总藏在古籍里,而清华园里最懂古籍的,除了早逝的苏爷爷,就只有图书馆的奶奶了。

老图书馆的木门总比其他建筑开得早。我踩着晨雾过去时,远远就看见奶奶坐在门口的藤椅上,手里拿着块细布,正擦一枚铜色的旧扣子。那扣子比普通纽扣大些,上面刻着 “松筠” 两个篆字,边缘磨得发亮,一看就是常年摩挲的缘故。

“平安来了?” 奶奶听见脚步声,抬头朝我笑,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晨光,“是为文渊阁的事来吧?”

我在她身边坐下,把《镇邪策》摊开在膝头,指着 “刘大人” 三个字:“奶奶,您知道文渊阁里有个姓刘的主事吗?顾明说他还没被抓住,可能藏在京城。”

奶奶擦扣子的手顿了顿,指尖在 “松筠” 二字上轻轻划了划:“文渊阁近百年的掌事里,姓刘的只有一个 —— 刘崇文。不过他不是现在的人,是清末民初时文渊阁的‘掌丝主事’,专管子丝的炼制。”

“刘崇文?” 我心里一动,顾明昨晚喊的就是这个名字,“可顾明说他‘还在’,难道……”

“文渊阁有门邪术叫‘丝魂寄身’。” 奶奶把铜扣放在我手心,那扣子暖乎乎的,像是带着人的体温,“当年刘崇文炼子丝走火入魔,本该死了,却把自己的魂缠在一缕千年子丝里,藏进了古籍。只要找到合适的‘容器’,他就能附身在人身上,继续操控子丝。顾明说的‘刘大人’,恐怕就是附了身的刘崇文。”

我攥紧铜扣,“松筠” 二字硌着手心:“那他会藏在哪里?京城的旧书库太多了。”

奶奶站起身,领着我往图书馆深处走。老馆的三楼向来不对外开放,楼梯是木质的,踩上去 “咯吱” 响,阳光从彩色玻璃里透进来,在地上投出斑斓的光斑。她推开最里面的一扇木门,里面堆着一排排旧书架,架上摆的都是清末民初的线装书,书脊上落着薄灰,却没有霉味 —— 是奶奶常年打理的缘故。

“刘崇文的祖上,曾是‘松筠书库’的看守。” 奶奶从书架最上层抽出一本蓝布封皮的书,封面上写着《京师松筠书库志》,书页已经泛黄,“松筠书库是清末最大的私人书库,藏了不少明清书院的孤本,后来战乱时被烧了大半,剩下的书一部分进了北平图书馆,另一部分…… 就藏在海淀的‘冷泉胡同’,那里以前是松筠书库的分馆。”

我凑过去看《书库志》,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地图,标注着冷泉胡同的位置,地图角落还画着个小小的铜扣,和奶奶刚才擦的那枚一模一样。“这铜扣是……”

“松筠书库的人都戴着这个。” 奶奶指着地图上的铜扣,“刘崇文要藏,肯定会选有旧书的地方,冷泉胡同的分馆虽然废弃了,却还留着不少当年的书,正好能让他用子丝缠裹,滋养魂体。而且那里离清华园近,他要找学生的文气,也方便。”

我把《书库志》和铜扣揣进怀里,心里踏实了些 —— 有了奶奶的指点,总比瞎找强。“谢谢您,奶奶。我这就联系镇魂司的人,去冷泉胡同看看。”

奶奶却拉住我,从口袋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几片晒干的槐树叶,叶面上用朱砂画着细小的符咒:“刘崇文附身后,能用子丝操控人的记忆,你们去了要小心。这些槐树叶是去年秋天下的,我用朱砂浸过,戴在身上能挡一挡子丝的邪气,要是看见有人眼神发直、手里攥着旧书,就把树叶放在他鼻尖晃一晃,能醒过来。”

我接过布包,槐树叶带着淡淡的清香,驱散了心里的紧张。“您放心,我会小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