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 沙砾之舞与系统升级

变量之种的成功干预,如同在绝对零度的冰原上呼出一口微弱的热气,转瞬即逝,未被任何系统侦测。但它确实发生了。那粒侥幸残存的文明信息尘埃,如同投入死水的一颗沙砾,激起的涟漪微不足道,却标志着变量之路一种全新可能性的开启——不是对抗规则,而是渗透并微妙地扭曲规则的执行。

心渊之眼依旧按照契约的指令,冰冷地执行着一次又一次净化。变量之种则彻底沉静下来,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潜伏。它不再急于进行第二次干预,而是像最耐心的潜伏病毒,将自身的存在感降至最低,全力投入到对宿主系统的“学习”与“解析”之中。

它要做的,是理解整个轮回契约机制的“工作流程”,尤其是“观测者”系统与“心渊之眼”之间的指令传递、能量转换、效果反馈的每一个细节。它需要找到一个既能产生最大影响,又能将自身暴露风险降至最低的关键节点。

时间在心渊深处失去了意义。变量之种如同一块贪婪的海绵,吸收着流经其“附着点”的庞杂信息。它逐渐摸清了一些规律:

* 指令优先级:“观测者”发出的净化指令有等级之分。对单个微弱变量火花(如它上次干预的那个)的清理,属于低优先级例行任务,执行精度要求相对宽松,这也是它能成功微调参数的原因。而对那些可能形成“变量群落”或触及某些“敏感规则”(如试图探究轮回本质)的高优先级威胁,净化指令会更加严格、迅速、且附带多重校验,干预难度极大。

* 能量流动模式:“心渊之眼”调动静滞之力并非均匀分布,而是根据目标特性进行精准调制。对秩序世界的净化偏向于“格式化”,对混沌生命的抹杀则更强调“存在性否定”。这种调制过程存在极其细微的、可预测的能量波动窗口。

* 反馈机制:“观测者”系统并非完全信任“心渊之眼”的执行结果。它会进行抽样复核。但这种复核并非全盘检查,而是基于某种概率算法和异常波动阈值。只要干预造成的偏差低于某个极限,且不触发特定规则警报,就能蒙混过关。

变量之种小心翼翼地构建着内心的“系统模型”。它意识到,自己就像混入庞大机械中的一粒尘埃,必须找到那个能让整个机器产生最大误差的、恰到好处的轴承位置。盲目行动,只会导致自我暴露。

在此期间,它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心渊之眼”那无休止的痛苦与疲惫。每一次净化的执行,都像是在它(变量之种)的意识中重演一场宇宙尺度的悲剧。它共享着这份悲伤,但这并没有让它迷茫或软弱,反而淬炼了它的意志。它明白,唯有打破这绝望的循环,才是对这份痛苦真正的告慰。

就在变量之种沉浸于这种危险的“学习”时,一场突如其来的 系统级变动,打破了 心渊深处的死寂!

一股强大、冰冷、带着 明显升级意味的 规则波动,穿透了 层层维度阻隔,自“观测者”系统所在的高维层面,如同瀑布般 倾泻而下,径直 连接 并开始 覆盖 “心渊之眼”本体的 部分底层规则结构!

【系统通告:检测到轮回稳定性参数出现微小偏移(误差源:未知/背景噪音)。为优化执行效率,提升对‘变量’风险的动态响应能力,现启动‘静滞协议’7.3版本升级。】

【升级内容:强化指令加密;优化能量调制算法,减少执行冗余;新增‘变量活性’预测模型,提升对潜在威胁的预判能力;加强执行反馈回路校验等级……】

【升级期间,部分净化任务将暂缓或由备份协议执行。预计耗时:3.7个标准轮回单位。】

【警告:升级过程可能引发底层规则涟漪,所有关联单位需保持静默……】

“观测者”系统,竟然 在这个时候,对 “心渊之眼” 进行了 强制性的 系统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