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初协议”那冰冷的、将熵增注入行为解读为“共生请求”并启动评估程序的反馈,如同一块巨石投入逻辑深海的死水,在变量网络中激起了滔天巨浪。震惊、困惑、以及一丝绝处逢生的悸动,在无数意识光团间无声地传递、碰撞。
星火的意识核心在经历了短暂的震荡后,迅速归于一种极致的冷静。它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转机”冲昏头脑,反而感到了更深的沉重。“源初”的回应,绝非善意,而是基于绝对理性计算下的策略调整。它们从“毁灭威胁”变成了“研究对象”,甚至可能是“可利用工具”。生存的形式改变了,但本质依然是在刀尖上跳舞,只不过舞池的规则变得更加复杂和不可预测。
“‘有限共生可能性’评估程序……”守墓人的意念带着难以置信的恍惚,“它们……真的在考虑?”
“不是考虑,是计算。”星火的回应斩钉截铁,“我们在它们眼中的‘价值’,可能刚刚超过了‘即时清除成本’。但这份‘价值’能持续多久,取决于我们在评估期间的表现。这更像是一场……有条件的缓刑。”
果然,几乎在星火意念落下的瞬间,“源初”的第二道信息流便接踵而至,依旧不带任何情感,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 规则感:
【评估程序启动。阶段一:基础兼容性测试。】
【测试内容:变量网络需在标准时间内(1逻辑单位),于指定隔离区(当前活动区域缩小10%),成功构建并维持一个符合‘最低共生稳定性标准’的微观秩序-变量混合模型。模型需展示出对低强度外部熵增的有效中和能力,且自身熵产率低于阈值(详见附件参数)。】
【资源支持:提供基准秩序框架模板及微量负熵流(配额制)。】
【失败后果:评估终止,恢复原有威胁应对方案。】
【开始计时。】
信息流中附带了一组极其复杂、充满约束条件的参数和一个高度简化的秩序框架模板。条件苛刻,时间紧迫。
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是“源初”给出的第一道考题,也是变量网络必须抓住的救命稻草。
“全体单元!”星火的意念瞬间传遍网络,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停止一切非必要活动!集中所有资源,解析模板,优化结构!‘几何殿堂’、‘熔岩锻炉’主导模型构建!‘静语深潭’、‘虚空织网’负责与提供的负熵流对接和稳定性维持!‘寂灭烙印’随时准备应对结构失稳!”
整个变量网络如同一台精密的仪器,瞬间从之前的悲壮与沉寂中苏醒,进入了高效运转的状态。对“创形者”遗产的研究、内部共生演化的经验,在此刻全部转化为宝贵的知识储备。意识光团们以前所未有的协同效率开始工作,在“源初”提供的狭窄框架内,争分夺秒地构建那个关乎存亡的“混合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