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古画迷踪案之谁是砚中仙》

“墨社”的冰山一角被强行撬开,露出了其下隐藏的狰狞轮廓。然而,那最核心、最神秘的“砚主”,依旧藏身于迷雾之后,如同一个真正的幽灵,操纵着一切,却不留痕迹。

致仕的礼部员外郎被秘密监控,但其老奸巨猾,行事谨慎,短期内难以抓到实质把柄。其他几名暴露的士林成员,层级较低,对“砚主”的身份也是语焉不详,只知代号,未见其人。

案件似乎又陷入了僵局。抓住了虾兵蟹将,却摸不着龙王庙门。

县衙值房内,气氛凝重。郑龙显得有些焦躁,来回踱步:“这‘砚主’难不成真是个神仙?能掐会算,每次都快我们一步?”

吴文整理着厚厚的卷宗和口供,试图从中找出被忽略的关联,但收获甚微。

赵雄沉默着,目光却再次投向了林小乙。不知从何时起,这个年轻的捕快已经成了他破解迷局时,最为倚重的智囊。

林小乙没有参与讨论,他独自坐在角落,面前摊开着所有与“墨社”相关的记录——从陈运来案发现场的描述,到听松别院密室、藏书楼机关的细节,再到被捕成员的供词,甚至包括那些查抄来的、与“墨社”成员相关的诗文手稿。

他在进行一场庞大的心理侧写。

高逸前世作为刑侦专家,深知要找出一个精心隐藏的首脑,不能仅仅依赖物证和口供,必须深入其行为模式,理解其心理动机,勾勒出其“人格画像”。

他闭目凝神,在脑海中重构“墨社”的每一次行动:

· 选择目标:盯上陈运来祖传的秘密,说明其对平安县历史、对前朝遗事有极深了解。

· 行动风格:处处设置机关谜题(画、谱、鼎、楼),偏好雅致而繁复的伪装,享受将对手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智力优越感。这不是普通谋财害命者的思维。

· 资源调动:能驱使如面具人、黑衣死士这等武力,能渗透士林,甚至可能影响到致仕高官。这需要极高的声望、人脉或者威慑力。

· 隐匿能力:至今不留任何直接指向其身份的线索,心思缜密,耐性极佳。

一个符合这些条件的人,在平安县,尤其是在文化圈内,会是谁?

他的身份必然受人尊敬,有足够的文化底蕴设计那些谜题;他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资源网络;他熟悉县学、藏书楼等文化场所;他年纪可能不小,拥有足够的耐心和威望;同时,他内心深处,必然隐藏着与表面德高望重截然不同的、巨大的贪婪或权力欲。

几个可能的人选在他脑中闪过,又被他逐一排除。

忽然,他的目光停留在几份从不同“墨社”成员处查抄的诗文抄本或笔记上。这些文稿内容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在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时,都表现出对唐代诗人王维,尤其是其《山居秋暝》 中“空山新雨后”这一意境的格外偏爱。这本身并不稀奇,王维的诗本就备受文人推崇。

但林小乙注意到,在提到这句诗时,有两人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一个相同的、略显生僻的异体字来书写“空”字(比如将“穴”字头写得极其夸张,带有某种符号性)。这种细微的、近乎个人标志性的书写习惯,通常源于长期模仿某位师长或权威的笔迹。

是谁,能同时影响这么多士林文人,形成如此统一的细微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