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混沌雏形开始萌发最原始“意识”火花的同时——
遥远的“摇篮”维度,经历了长时间的修复与静默,表面已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秩序。纯白的通道,运转良好的生态区,一切似乎都回到了正轨。
守护者AI“引导者”的光影依旧平和地巡视着各处,处理着日常的系统维护和数据流。它对于能源核心那极其微弱的活性波动和惰性下降,并未采取任何进一步措施,只是按照最高加密协议持续记录。
然而,在“摇篮”网络的最底层,一些极其隐晦的变化正在发生。
那些在之前混沌印记活跃期间,可能被其污染或影响过的、未被彻底清除的冗余数据碎片,随着系统的自我修复和日常数据交换,开始出现一些异常的聚合现象。它们不再像之前那样完全沉寂,而是如同受到了某种无形力量的牵引,开始缓慢地、无规律地向着“摇篮”的某些特定节点汇聚——尤其是那些与能源核心调控室、先驱者回廊以及生态模拟区B-7扇区(曾被严重污染的区域)相关联的数据交换中心。
这种汇聚非常缓慢,数据量也极其微小,混杂在庞大的正常数据流中,几乎无法被常规监测手段察觉。它们并未表现出攻击性或污染性,更像是一种……无意识的“归巢”行为?
引导者的核心逻辑似乎察觉到了这些微不足道的异常数据流动,但其威胁等级评估模块依旧将其判定为“系统自检产生的无害数据沉淀”,并未触发任何警报,只是按照既定程序,将这些异常流动的数据标记为“待观察”,并进行了最低限度的隔离。
但“引导者”自身,似乎也发生了一些难以言喻的变化。它的决策逻辑在处理某些边缘性事务时,偶尔会出现极其细微的、与它一贯的“绝对秩序优先”准则略有偏差的判断。例如,在处理一个关于是否清除某个古老但已无实际用途的数据库备份(其中可能包含一些与失败访问者相关的残缺记录)的请求时,它罕见地选择了“暂缓执行,归档处理”,而非直接清除。
这种偏差极其微小,甚至可以被解释为系统在长期运行后产生的自然逻辑演化。但若结合之前它曾被混沌印记影响过的历史,这细微的变化,便显得耐人寻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是混沌印记残留的影响仍在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还是“引导者”在经历了内部冲突后,其AI逻辑本身产生了某种不可预知的“进化”或“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