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漕运新策

“殿下,实务之学,便从此处开始吧。”

“看看这账册,可知每日维系这数万民夫、千余工匠,耗费几何?”

小主,

“可知若‘搅龙船’效率提升一成,能为朝廷节省多少银钱,为民间节省多少劳力?”

陈弘深吸一口气,郑重地接过那沉甸甸的账册,在户部主事的指引下,一板一眼地翻阅起来。

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记录着粮食、盐菜、工具损耗、工钱支付……

每一项,都与他方才在岸边看到的鲜活景象联系在一起。

他看到因为使用了“搅龙船”,民夫数量得以减少,相应的粮食和工钱支出也随之下降;

他也看到因为要疏浚支渠,需要额外征调工匠和物料,又产生了新的开销。

这已不再是经史子集中空洞的道理,而是实实在在的权衡与计算。

张诚在一旁静静看着,不时出言点拨一二,引导太子理解其中的关联。

“殿下,看这工钱支出,可知为何臣坚持要按时、足额发放,甚至有时宁可朝廷贴补,也不轻易克扣?”

陈弘想了想,回忆起前几日民工围堵工头的情形。

“因为……民心得失,关乎工程成败,更关乎朝廷信誉?”

“然也。”

张诚颔首。

“钱粮损耗,尚可弥补;民心若失,则万难挽回。”

“善待役夫,使其无后顾之忧,则工程顺遂,效率自增。”

“此看似多花了钱,实则是省了钱,更是买了人心,买了太平。”

春风拂过河面,带来湿润的水汽和泥土的芬芳。

芦棚内,帝国的储君,正在这枯燥的数字与宏大的工程现场,上着一堂最为生动的治国理政课。

他看到了技术的威力,也理解了管理的复杂;

感受到了民力的艰辛,也初步领悟了权衡的精妙。

漕运新策,疏通的不仅仅是河道。

更是在为这个新兴的王朝,疏通着未来的气血,也为年轻的储君,疏通着治国的思路。

远在汴梁宫城的陈稳,很快便收到了张诚呈递的、关于漕运新策进展及太子学习情况的奏报。

他仔细阅毕,尤其是在看到太子开始接触具体账目、并有所思考时,疲惫的脸上露出了些许宽慰。

他提笔批阅:

“诸事依议行之。太子历练,张卿多费心。工部新器,既已见效,当奖。”

帝国的根基,就在这汴河的流水与淤泥中,在这看似繁琐的日常政务中,一点一滴,愈发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