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河北新政

“其六,鼓励工商。降低河北境内商税,鼓励商人运粮、运货入河北,互通有无。工部格物院若有适宜河北之新农具、织机等,可优先在此地推广。”

一条条政策,从安抚流民到恢复生产,从整顿秩序到鼓励经济,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朝臣们认真听着,心中各自盘算。

这些政策本身并不算出奇,历朝历代安抚新附之地,大抵不离其宗。

但关键在于,能否真正执行下去,以及……执行的速度和效率。

这时,陈稳缓缓开口,声音传遍大殿。

“诸卿所议方略,甚妥。然河北百废待兴,时间紧迫,契丹虎视眈眈,绝不会给我等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机。”

“故此,新政推行,需快,需稳,需见实效。”

他的目光扫过众臣,最终落在张诚、王茹以及工部尚书赵老蔫身上。

“朕将亲自主导此事。政事堂总揽,户部、工部、御史台及河北地方,需紧密配合,不得推诿。”

“另,朕将视情况,亲赴河北巡查。”

众臣心中一凛,知道皇帝对此事的重视程度已提到最高。

“臣等遵旨!”众人齐声应道。

圣意决断,庞大的国家机器开始围绕着“河北新政”高效运转起来。

诏书以最快的速度发往河北各州县。

与此同时,一支支由朝廷官员、技术人员、护卫军士组成的队伍,离开汴梁,北上进入河北。

新政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

地方豪强隐匿田亩,抗拒清丈;

旧有胥吏暗中作梗,欺上瞒下;

部分流民疑虑观望,不敢轻易相信朝廷承诺;

甚至有小股土匪袭击运送粮种和农具的队伍。

然而,这一次,朝廷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决心和……效率。

王茹派出的御史,手持尚方宝剑,雷厉风行,连续查处了数个县的贪官污吏,人头落地,官帽滚落,极大地震慑了地方。

李洪的军队毫不留情地剿灭了几伙最为猖獗的土匪,将头颅悬挂在城门口,以儆效尤。

而真正让河北旧貌换新颜的,是一种近乎“奇迹”的速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几个最早开始推行垦荒的试点区域,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

当那些面黄肌瘦、将信将疑的流民,在朝廷派来的“指导吏员”(实为经过初步筛选、忠诚可靠的基层小吏)组织下,开始清理荒地、挖掘沟渠时,一种奇特的现象发生了。

他们感觉自己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

手中的锄头变得轻巧。

原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开垦出来的土地,往往三五天便能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