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沃野千里始于锄(上)

陈稳找到他,提出了一个想法:

“赵叔,光靠人力太慢。”

“我看后山溪流水量不小,能不能想法子弄个水车,或者改进一下犁具?”

赵老蔫一脸为难:

“头儿,这……水车老汉听说过。”

“可那精巧玩意儿,咱没人会造啊。”

“犁具倒是能改,可怎么改才好?”

陈稳没有直接给出图纸

——那太过惊世骇俗。

毕竟是16倍的思维灵感碰撞出来的东西。

他只是召集了几个老农和工建司里手巧的人,一起蹲在地头商量。

讨论中,陈稳看似无意地提出几个方向:

“能不能把犁头做得更尖利些?能不能做个架子,让人在前面拉省力点?”

同时,他再次悄然动用能力。

广泛赋予——目标,参与讨论的工匠和老农,效果,约1.5倍!(侧重于思维敏捷度、经验联想与创造力)

顿时,原本有些僵滞的讨论氛围活跃起来。

一个老农拍着大腿道:

“对对对!我记得我爷爷那辈用过一种‘曲辕犁’,好像就是比直辕的省力!”

另一个工匠眼睛一亮:

“犁头用上次剿匪得来的废铁打,肯定耐用!”

“水车咱造不了复杂的,弄个简单的翻车提水灌田,或许能试试!”

灵感碰撞之下,改进犁具的方案很快成型,甚至连简易翻车的构造也有了雏形。

虽然只是最原始的改进,但对于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任何一点进步都意义重大。

赵老蔫看着热火朝天的讨论,激动得胡子直翘,仿佛看到了秋天丰收的希望。

内务司的压力最大。

统计伤亡抚恤、分配粮食物资、登记户籍贡献点……

千头万绪,王婶和几个略识字的妇人忙得脚不沾地,眼看就要撑不住了。

这天傍晚,陈稳来到临时充作办公处的棚子。

只见王婶正对着一堆竹简和粗糙的纸张发愁,眼圈泛黑。

“王婶,这样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