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抵达的那天,磐石城万人空巷。人们争相围观这支来自遥远西方的商队——他们穿着长袍,戴着头巾,牵着骆驼,与草原的装束截然不同。当那座黄铜打造的浑天仪被抬出来时,更是引来一片惊叹。
“这仪器能测日月星辰的运行。”大食使者是个留着长 beard 的老者,他转动浑天仪上的刻度,指着上面的星图说,“按照它的指示,下个月初三会有日食。”
李砚让人记下日期,又与老者探讨起天文历法。他发现大食国的历法虽与中原不同,却各有精妙之处,便让人将双方的对话记录下来,交由书馆整理。
“大食国也有很多匠人,能造精巧的机械,还能炼出透明的石头(玻璃)。”老者说,“若是大可汗有意,我可派人回去,邀请他们来磐石城。”
“好。”李砚欣然应允,“只要他们有真本事,本汗保证他们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赏赐。”
送走大食使者后,李砚站在书馆的舆图前,将大食国的位置标注出来。他的指尖从磐石城出发,向西经过西域、大食,一直延伸到那片模糊的蓝色区域——他知道,那里还有更广阔的土地,更多未知的文明。
“或许有一天,本汗的铁骑能踏上那里。”李砚轻声道,语气里没有丝毫狂妄,只有一种水到渠成的笃定。
他从不急于求成。统一草原用了五年,打通丝路用了三年,建造磐石城用了三年,如今吸纳百工、融合各方文化,也需要时间。但他有耐心,更有灯塔水母赋予的悠长生命,足以等待这一切的实现。
夕阳透过书馆的窗户,照在舆图上,将那些代表城池的红点映照得格外明亮。李砚的身影与舆图重叠在一起,仿佛他本身就是这片土地的一部分。
有人说他不懂治国,可他却用最简单的方式,让草原变得前所未有的繁荣;有人笑他看重“贱业”,可正是这些百工技艺,让神鹰部的实力日新月异;有人叹他错失南下中原的良机,可他却在默默积蓄力量,等待最佳的时机。
李砚知道,自己要的从来不是一时的霸业,而是能传承下去的根基。当百工技艺在草原扎根,当丝绸之路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当各族人民在磐石城和睦相处,神鹰部的未来,早已注定。
夜色渐深,书馆的烛火依旧明亮。李砚拿起一支狼毫笔,在舆图的最东方,轻轻画了一个圈——那里是大海的方向,是他曾经寻找灯塔水母的地方,或许,也是未来的新征程。
治国或许真的很简单,只要抓住根本:让部众安居乐业,让技艺不断传承,让道路永远畅通。做到这些,剩下的一切,便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