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厉兵秣马

“我会让王二多弄些熟铁来。”李砚沉声道。熟铁的锻造费时费力,草原的技术还不成熟,只能依赖中原输入。

除了兵器,兵工厂还在尝试制作李砚描述的“连弩”。虽然还没能造出能连续发射的弩箭,但改良后的强弩射程已经达到了百步,威力足以穿透两层皮甲,让弓箭营的士兵们爱不释手。

“等连弩造出来,轻骑兵的威力还能再提一个档次。”李砚看着那把改良强弩,心里充满了期待。

在加强军备的同时,李砚的行宫也终于落成了。

这座行宫位于王城的中心,用石块和木材搭建,虽然不如中原的宫殿富丽堂皇,却也气势恢宏。主殿能容纳数百人议事,侧殿是李砚的居所,后院则种着从中原换来的花草,甚至还有一个小小的温泉池——是工匠们根据李砚的指示,引地下热水建成的。

“这里,就是未来的中枢。”李砚站在行宫的高台上,俯瞰着整个王城,心里豪情万丈。

而在南方的边境,李砚也没闲着。他派右贤王木合亚率领三万兵马,在大周边关扎下营寨,名为“互市”,实则是军事威慑。

“不必主动开战,只需守住关口,让大周的人知道,我们不好惹。”李砚对木合亚说,“若有勋贵想做交易,照常接待;若有军队挑衅,直接打回去,不必手软。”

木合亚领命而去。他在边关筑起了一座堡垒,与大周的守军隔河相望。起初大周守军还想试探,但在被神鹰部的弓箭手射退几次后,便彻底老实了,只是远远地监视着,不敢再有异动。

这种南北对峙的局面,正是李砚想要的——既不撕破脸,保持贸易畅通,又能施加压力,让大周的勋贵们不敢轻易断了他的物资供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随着分封制度的完善,神鹰部的统治越发稳固。

左右贤王各领五万兵马,下辖五千户,看似权力极大,却处处受制——李砚给他们配备的“次相”,虽是文职,却掌管着粮草和盐铁的分配,手下还有三千户的亲卫,名义上是辅助,实则是监督。

这种“贤王掌军,次相掌政”的模式,是李砚融合了秦制和草原习俗的创新。贤王负责征战和防御,次相负责治理和后勤,两者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避免了一方独大的风险。

“每个贤王辖区,实则有八万户口,足够支撑他们的日常开销和军备。”李砚对议事会的成员们说,“但所有税收,三成上交王城,七成留作自用。战时,兵马需全部听从王城调遣。”

这种制度,既保证了中央的权威,又给了地方足够的自主权,深得各部首领的拥护。

闲暇时,李砚会翻看从西域传来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