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监控仔细查看,许阳发现鸟群并不仅仅是在制造噪音。
它们正在持续啄食覆盖在石门外用于伪装和一定防护作用的藤蔓植物,
一些外墙的薄弱处也被啄得碎屑掉落。
虽然短期内不至于造成严重破坏,但长此以往,谁也不敢保证。
“得想个靠谱的法子,一劳永逸地解决。”
张父语气严肃,
“再这么让它们折腾下去,不等它们把石门弄坏,咱们就先被烦死了。”
家庭会议再次召开。
“我之前好像在网上哪个帖子里看到,有人说挂光盘或者镜子碎片有用,”
张母一边扒拉着碗里的饭一边说,
“鸟怕反光,晃眼睛。”
许父点头表示赞同:
“是老法子了,以前在乡下种庄稼,就怕麻雀祸害,地里也常挂这些亮晃晃的东西吓唬它们。”
“还有人说放老鹰之类猛禽的叫声管用,”
张月补充道,努力回忆着看过的资料,
“鸟都怕天敌的声音,这是刻在骨子里的。”
振振突然举起手,积极发言:
“我知道!老师以前还教过,可以做那种大风车,风一吹就转,哗哗响还反光,鸟也怕!”
许阳综合了大家的意见,拍板决定:
“行,那咱们就分头行动,多管齐下。爸,您手最巧,负责做几个反光的大风车。月月,你赶紧去翻翻咱们硬盘里下载的那些生存资料,找找有没有猛禽的叫声音频。妈,您负责把咱们以前存的那些旧光盘、没用的唱片都找出来。我再去仔细研究研究监控,看看这些混蛋鸟的活动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
小主,
说干就干。
一家人立刻行动起来。
张母翻箱倒柜,找出了一捆过去存着的各种过期光盘和一些早已不听的旧唱片;
振振自告奋勇地帮忙,用结实的绳子把光盘串起来,做得有模有样;
许父则利用一些废弃的金属片和轴承,巧妙地做出了几个能随风灵活转动的反光风车;
张月成功找到了几种清晰而凶猛的鹰类叫声音频。
许阳则紧盯着几天来的监控录像,反复观察,
发现这些怪鸟最活跃、最吵嚷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清晨和黄昏,
而且它们对突然爆发的巨大声响和强光闪烁只表现出短暂的惊惧。
第二天,全家总动员,开始在外围布置这些驱鸟装置。
为了安全起见,大家都集体穿上了之前准备的厚实防护服和头盔。
为了避免被围攻,
大家放弃了直接用弓弩硬碰硬的方案,
只张父和张月带着弓弩作为防身,
许父做的反光风车被牢牢立在山洞四周的关键位置,
风车哗啦啦地旋转起来,将残阳的光线切割反射成一片片晃动的、刺眼的光斑。
张母和振振串好的那些光盘被错落有致地悬挂在洞口上方和通风口附近,
形成一道不断晃动、闪闪发光的光帘,有效地阻挡了鸟群的直接靠近。
许阳则把连接着移动电源的扬声器安装在几个隐蔽的角落,调试好音量,
准备随时播放猛禽的叫声。
傍晚,
“人工太阳”的光线刚刚开始减弱,鸟群再次准时“上班”。
许阳立刻按下播放键,凶猛的鹰啸声瞬间通过扬声器响彻山洞周围。
起初效果拔群。
刺耳的猛禽叫声显然触及了它们古老的恐惧神经,鸟群惊慌失措地四散飞逃,瞬间清空了一大片。
但令人沮丧的是,大约半小时后,这些狡猾的鸟类又陆续飞了回来。
它们盘旋在高处,似乎在观察和判断。
很快,它们意识到那可怕的叫声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真正的天敌出现。
它们甚至开始适应了这种噪音,有几只胆大包天的,还敢朝着扬声器的方向做出挑衅式的俯冲动作。
“这招也不灵了。它们免疫了。”
张月无奈地关掉了音响,叹了口气。
相比之下,反光装置的效果倒是更持久一些。
旋转的风车和晃动跳跃的光盘光点形成了一片令鸟眩晕的光污染区域,鸟群明显不愿意靠近这个令它们不舒服的闪烁地带。
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没风的时候,风车就成了摆设,一动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