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这也太神奇了吧!”李甜激动得声音都变调了,“十三哥,你这是什么‘魔法’?居然真的把鱼引过来了!”直播间的评论更是刷得飞快:“这是现实版的‘呼风唤雨’吗?太震撼了!”“十三哥是隐藏的高人吧?求收徒!”“我决定了,明天就去祝家村,既能吃草莓,又能看捕鱼奇观”——“祝家村神奇捕鱼”的词条瞬间冲上了本地热搜榜第一。
祝十三没空理会直播间的热闹,他抓住鱼群最密集的时机,对早已准备好的刘老栓儿子喊道:“小刘,拉网!”小刘和几个年轻人立刻齐心协力,把大渔网撒向鱼群聚集的区域。渔网落水的瞬间,水面剧烈涌动起来,无数条鱼撞在网上,发出“噼啪”的声响。
“快拉!别让鱼跑了!”祝十三也加入了拉网的队伍。渔网沉甸甸的,显然网住了不少鱼。几个年轻人憋足了劲往后拽,脸都涨红了,李甜和苏青雪也上来帮忙,虽然力气小,但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阿黄在一旁兴奋地叫着,围着渔网跑来跑去,像是在给大家加油。
随着渔网慢慢收紧,越来越多的鱼露出了水面。有三四斤重的大鲤鱼,鳞片在阳光下闪着金光;有身体肥硕的鲫鱼,肚子圆滚滚的;还有一群群的桃花鱼,粉红色的身体在网中格外显眼。“太多了!这一网至少有五十斤!”小刘激动地大喊,“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鱼聚集在一起!”
把渔网拖上岸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渔网里的鱼堆成了一座小山,各种鱼类应有尽有,最显眼的是一条足有五斤重的草鱼,正奋力地摆动着身体。李甜蹲在渔网边,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条桃花鱼,对着镜头说:“家人们,你们看这条鱼,身上的斑点像桃花一样漂亮,这是祝家村特有的桃花鱼,肉质特别细嫩,熬汤特别鲜。”
直播的在线人数已经突破了十万,礼物刷个不停。“甜妹,我要订十斤桃花鱼!”“能不能帮我买一条大鲤鱼?我想送给我爷爷”“祝家村也太宝藏了吧,有草莓还有这么鲜的河鲜,我要去打卡”——李甜笑着回应:“家人们别急,我们正在统计订单,等会儿会在直播间上架河鲜的预售链接,都是今天现捕的,保证新鲜!”
祝十三则开始挑选鱼,把半斤以下的小鱼都放回河里:“咱们要保护生态,不能赶尽杀绝,这样以后才能一直有鱼吃。”他挑了十条桃花鱼、五条鲫鱼、两条大鲤鱼和一条草鱼,足够晚上招待大家和满足直播间的首批订单了。“剩下的鱼,咱们分给乡亲们,让大家都尝尝鲜。”祝十三的话刚说完,乡亲们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分完鱼,众人提着沉甸甸的收获往回走。李甜的直播还在继续,她举着手机跟拍祝十三:“十三哥不仅技术好,还特别有爱心,知道保护生态,还把鱼分给乡亲们。这样的乡村,这样的村民,真的太让人感动了。”直播间的粉丝纷纷留言:“为十三哥点赞!”“祝家村的人都太淳朴了,我一定要去看看”。
回到村里,陈桂兰和张婶已经在村委会的厨房忙活起来了。看到祝十三他们提着鱼回来,陈桂兰赶紧迎上去:“这么多鱼,够咱们好好吃一顿了。甜妹姑娘,你想吃什么口味的鱼?我给你做。”李甜笑着说:“阿姨,我都可以,只要是您做的,肯定都好吃。”
厨房里顿时热闹起来。陈桂兰负责处理鱼,她的手法娴熟,没一会儿就把鱼刮鳞、开膛、洗净,分门别类地放好。张婶则在一旁准备配料,葱姜蒜、干辣椒、花椒,摆了满满一桌子。祝十三也没闲着,他帮着烧火,苏青雪则在一旁统计直播间的河鲜订单,没一会儿就统计出了三百多斤的订单量。
“十三哥,订单太多了,咱们今天捕的鱼不够。”苏青雪拿着订单表来找祝十三,“粉丝们都特别热情,还有人问能不能长期供货。”祝十三想了想,说:“咱们可以搞一个‘认养捕鱼’的活动,让粉丝提前预订,每周固定时间捕鱼、发货。这样既能保证鱼的新鲜,又能避免浪费。”李甜立刻附和:“这个想法太好了!我明天就在直播里推出这个活动,肯定能火。”
厨房里的香味越来越浓了。陈桂兰做了一桌子鱼宴:桃花鱼豆腐汤,汤色奶白,飘着翠绿的葱花;红烧鲤鱼,色泽红亮,香味扑鼻;香煎鲫鱼,外酥里嫩,咬一口满嘴流油;还有清蒸草鱼,原汁原味,最能体现鱼肉的鲜美。此外,张婶还做了几个凉拌菜和农家小炒,搭配着刚蒸好的玉米饼,让人垂涎欲滴。
开饭的时候,王村长特意端来了村里自酿的米酒:“甜妹姑娘,这是咱们村自己酿的米酒,度数不高,口感醇厚,你尝尝。”李甜端起酒杯,轻轻抿了一口,眼睛亮了起来:“真好喝!比城里买的米酒还香。”她举起酒杯,对着众人说:“我敬大家一杯,感谢祝家村的热情招待,也感谢十三哥和青雪妹妹的帮助。能来祝家村,是我最正确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