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公,过一两月,基可能会北征鲜卑,会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在洛阳。到时,杨公可定要多保重自己的身体啊。”
这一言,将杨赐听得一愣。
这话风转变太快,他以为即使袁基开口,也是谈论今古文的事情,谁想到一开口就是要打鲜卑?
“士纪要去征鲜卑,天子?……”
袁基笑而不语。
见状,杨赐就知晓,袁基是不会管今文经的事了。
但他依旧得开口询问袁氏的态度。
“士纪,天子打算将古文经的《左氏春秋》立为官学,这事你怎么看?”
袁基帮杨赐掖了掖被角,轻声开口:
“在杨公和杨兄面前,基就不拐弯抹角了。其实杨公也清楚,今文经势大,天子是必然会扶持古文经的,这是制衡之道。”
“基同叔父也商讨过此事,目前的事实就是,今文经的经学确实是落后的。所以袁氏不会轻易加入今古文经的争端。”
袁基如此说,杨赐心里就大概知晓了
——袁氏本就灵活,到时候若是今文经还能维系,就帮今文经;若是古文经崛起为大势,怕是会举族投靠古文经。
官学的家传就那么多,到时候古文经若是想拉拢袁氏,给袁氏一个古文经家传也未可知,那袁氏就还是官学传家的家族。
他们杨氏同袁氏相似,又不那么相似,杨氏的门生故吏没有袁氏那么多。
杨氏没什么野心,他们只有让家族延续这一个目的,门生故吏不多就意味着他们需要考虑的东西也少,若是见势不对,怕是也不会坚定站在今文经阵营中。
以弘农杨氏的地位,值得拉拢,倒是也能得个古文经的家传。
知道另一个今文经顶级士族没有坚定冲锋的想法后,杨氏也就大概知晓日后该怎么做了。
既然袁氏要中立,那他们杨氏也不是非要绑死在今文经的船上共沉沦。
所以这病,他还是继续装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