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系统的微调:适应期货的高波动性

“期货市场是时间的敌人。”韩风在笔记中写道。他决定在新的系统中,将默认持仓时间缩短至5个交易日,如果5日内价格没有按照预期方向运行,即使没有触及止损也会考虑减仓或平仓。这个规则虽然可能导致错过一些长线趋势,但却能避免在震荡市中长时间忍受煎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随着思考的深入,韩风越来越意识到,期货交易系统的核心不是预测行情,而是管理风险。他重新设计了每日的最大亏损限额,规定单日亏损达到总资金的2%时,当日停止交易;每周亏损达到5%时,整周停止交易。这是他从那次甲醇战役中汲取的深刻教训——当连续亏损时,最好的策略是停下来,而不是急着翻本。

周末的晚上,韩风将所有这些修改意见整理成一份完整的交易系统文档。文档中详细规定了入市条件、离市条件、仓位管理、风险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标准。他特意用加粗字体标出了一条原则:“系统的价值不在于抓住每一次机会,而在于避免致命的错误。”

周一开始,韩风开始用模拟账户测试这个经过改造的交易系统。他选择了三个不同板块的品种——能化类的PTA、农产品类的豆粕、黑色系的螺纹钢,准备进行为期两周的实盘模拟。

第一天的交易就让他感受到了系统的变化。早上开盘后,PTA出现了一个小级别的突破信号,按照原来的系统,他会立即进场做多。但新的系统要求他先查看ATR值,发现当前处于高波动期,于是只建立了计划仓位的一半。结果证明这个决定是明智的,PTA在突破后很快回落,如果全仓进场,已经被止损出局。而因为仓位减半,止损幅度放宽,头寸得以保留。随后的行情中,PTA重新上涨,最终这笔交易以盈利告终。

“这就是系统的力量。”韩风暗自感叹。不是因为这笔交易赚了钱,而是因为系统帮助他规避了原本可能发生的亏损。

然而,系统也并非完美。在测试的第五天,豆粕出现了一个符合所有条件的做多信号,韩风按照系统规则入场。但随后两个交易日,豆粕价格在一个狭窄区间内震荡,既没有触及止损,也没有达到止盈目标。按照新的持仓时间规则,在第五天收盘前,他平掉了仓位。可就在他平仓后的第二天,豆粕突然大幅上涨,突破震荡区间,走出了一波可观的趋势。

“这...”韩风看着行情,心里五味杂陈。他明白,没有任何系统能够抓住每一波行情,重要的是系统能否在长期内保持正期望值。他仔细记录了这次“踏空”的经历,但没有修改系统规则。他知道,随意更改规则是交易者的大忌,系统的价值恰恰在于其一致性。

两周的模拟测试结束后,韩风对所有的交易进行了复盘。结果显示,新系统的胜率并没有明显提高,仍然维持在45%左右,但平均盈利与平均亏损的比率从原来的1.2提高到了1.5。更重要的是,最大连续亏损从原来的8次降低到了5次,资金曲线的回撤明显减小。

“这就是进步。”韩风满意地点点头。他明白,在金融交易这个世界里,稳定盈利的关键不是追求高胜率,而是确保盈利时的收益大于亏损时的损失,同时控制住资金回撤的幅度。

周日的下午,韩风约见了他在期货市场上认识的一位前辈老陈。在一家安静的咖啡馆里,他向老陈详细介绍了自己对交易系统进行的改造。

老陈静静地听着,不时点头。待韩风讲完后,他缓缓说道:“你的方向是对的。期货市场和股市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波动性和杠杆效应。很多股市高手在期市折戟,就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他抿了一口咖啡,继续说道:“不过,你要记住,再完美的系统也需要执行者的纪律。我见过太多人拥有好的系统,却因为一时的情绪波动而违背系统规则,最终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