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烂尾道路继续施工

民间社交平台上,商人和从业者交换物流信息与市场价格,有关中亚的讨论更多集中在风险评估而非政治立场。

在地方使领馆,外交官与商务官员开始接触当地管理层与行业代表,记录企业受影响的程度,处理签证和人员撤离的预案。

人道援助物资的通关渠道被标注优先级,但这类行动多以民间组织名义进行,保持低调。

风从远方吹来,贸易的船只依旧出港,卫星按时升空。

————————————

莫斯科的冬天还未完全退去,街道两侧的积雪被人踩成灰白色,克里姆林宫外的警卫换岗时步伐依旧整齐。

在红旗再次升起后的数月里,来自中亚的消息被摆上了国防委员会与外交部的桌面。

与东协的审慎旁观不同,苏俄内部没有人否认——中亚的变局,多少与莫斯科的选择有关。

在莫斯科外交学院的一间小会议室里,墙上的地图被更新,中亚各国被贴上新标记:红色代表改组后的“人民委员会”,灰色代表仍在观望的旧政权,蓝色则是局势未明的军事区。外交官、军事顾问和经济部代表围坐一圈,桌上放着最新的卫星照片、铁路运输记录,以及电台监听整理出的谈话稿。

“费尔干纳铁路恢复运作了,往北方向的车皮主要运送煤和棉花。”情报官员低声念道,“返程车上,有印刷设备、医药包,还有广播台用的发电机。”

他的语气平淡,但所有人都清楚,这意味着影响正在深入当地社会结构,而不是停留在口号或示威层面。

国防部的态度更为直接。

格鲁吉亚方向的空军基地调来两架运输机,以“人道援助”为名向阿拉木图运送医疗器械和基建工具,同时搭载一小队军事顾问。

官方文件里没有“顾问”一词,他们被称为“技术协助组”,负责设备安装与“防务协调”。

在军情总部的一间地下会议室,正在播放来自撒马尔罕的无人机画面:旧城区的广场上,青年与老人围在一起,搭建简陋的讲台,红旗插在木杆上。

声音模糊,却能听出“代表会”“人民委员会”的字眼。

屏幕旁,一名灰发将军慢慢开口:“不能让它失控,但也不能太早公开介入。要让世界看到,这是他们自己的觉醒。”

与此同时,列宁格勒的一家造船厂悄悄恢复了旧时期的订单系统,用于安排援外物资运输。不是武器,而是印刷机、柴油机、药品、用于修复灌溉渠的泵站设备。这些货物被装进集装箱,运至里海港口,再由铁路送往中亚各地。文件上的收件方统一写着:“临时人民委员会民生办公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克里姆林宫内部有人提出担忧:“这会不会让外界认为我们正在重建苏联?”

外交部副部长只是淡淡回应:“东协已经表态,至于别人的想法,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