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具是电子瞄准模块,显示屏上有射程估算和能量消耗提示。

目镜旁有调节钮,可以切换脉冲强度和等离子束长度,从“穿甲”到“爆破”乃至混合模式,只需要轻轻扳动即可。

旅长放下武器,抬头看向训练场远端那座防护掩体。

那是今天测试的目标。技术员示意,一辆遥控装甲靶车被牵引到掩体前方,作为首发对象。无人机在空中盘旋,摄像头对准目标并传回实时画面。

几名士兵按程序拉开安全区,线外的指挥员从控制台发出准备信号。

旅长再次举起“雷鸣”,调整肩托和瞄具,左手稳住前端的冷却模块。

手指触到扳机,感觉到微弱的震动反馈,这是系统自检后的提示。

“预备,发射。”

旅长扣动扳机,长管中先有一道低沉的电流声,那是光栅石被不断充能时发出的声音。

随即一道青白色的光束沿着弹道冲出,直指靶车。

“砰!”

光束命中外装甲,局部金属被高温射流迅速熔化并被穿透。

控制台上同时跳出电磁中断的标识,靶车的摄像头和通讯链路瞬时失效。

等离子团继续在车体内部扩散,随之发生内爆和冲击,伴随一声闷响,整辆靶车的结构被冲击波和热能撕裂,残骸被抛散到防护掩体前的空地上。

“嚯——这威力够大的。”

旅长把“雷鸣-01”从肩上取下,顺手交给身后的士兵,枪口还冒着一丝未散尽的热气。他看着不远处已经炸成一堆扭曲金属的靶车,随口道:“我猜,这东西应该不能再小型化了吧。”

“从现在的技术来说,核心模块已经压到极限了。等离子束要稳定,需要足够大的冷却和储能系统。”

负责项目的工程师走近两步,解释道。

“而且这东西本身不带电池,必须要依靠外骨骼供能。我们在考虑轻型化方案,譬如步兵能携带的短管版或能连发的步枪型,但那意味着必须牺牲能量密度,穿透力会下降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