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们忙着签合同,法师们争论纯度与来源,政客们互相指责。
——这一切都精准地符合“烛龙计划”小组最初的战略预期。
然而,吕明主任的谋划远不止于此。
更大的风暴,还藏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下。
————————————
门阀之间的争斗越演越烈。
表面上,议院还在维持正常的运作,但每一项决议都成了权力较量的延伸。
碧潮矿业同盟的代表坚持要增加对进口货物的关税,逐风商会的代表则不断提出削减税率的提案。
争论从关税延伸到财政分配,最终演变成谁能拿到更多的预算、谁能控制更多的官职。议案往往在会议桌上拖上数周,却从未真正落地。
在这种僵局中,税收和预算的分配变得越来越倾斜。地方议会和港口行政部门把资源优先分给自己家族或盟友控制的企业。
公共工程的合同发包也成了分赃的工具。修路、建港、采矿、造船,每一个项目背后都有门阀的影子。谁靠近权力中心,谁就能得到补贴、税免和新的地契。
而远离权力圈的人,就只能眼看着自己的工坊被迫停工。商会的会费被一再提高,普通商人和小型工厂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成本。生产下降,失业增加,街头的叫卖声少了,求职者的队伍却越来越长。
物价开始上涨。面粉和盐的价格几乎翻倍,魔法水晶的价格更是被人故意炒高。市场里人们抱怨连连,但没有人能说清到底是谁在操控这一切。政府给出的解释是“外部输入性波动”,但谁都明白,这是各家族争相压榨下层的结果。
在港口城市,公共服务也开始缩水。原本每月固定的粮食补助被延迟发放,甚至有的地区干脆取消。城市的供水系统因维修预算削减而时常中断,连白塔附属学堂都减少了平民学生的录取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