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议程围绕着对天竺的援助展开:物资补给、医疗队派遣、后勤走廊的安全保护。
欧盟代表详细说明了可供调度的医疗物资与食品储备,而俄方代表则提出可以加大火炮和弹药的援助,稳定天竺北方战线。
随着讨论的深入,俄欧双方代表交换过几次眼神,话题早已不再停留在粮食与药品的调拨上,而是逐渐转向更长远的算计。
他们都很清楚,天竺并不会在这场灾难后成为一个独立的地区。
这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几乎瘫痪,经济体系破碎,军事力量虽然顽强,却不足以长期支撑。
无论是北方的联盟部队,还是南方的人民军,都只是疲于支撑的残躯。
唯一的出路,便是并入东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条从缅甸、孟加拉一路向西延伸的补给线,早已把东协的触角深植在天竺的土地上。无论是药品、燃料还是技术顾问,东协提供的一切远远超过了天竺自己所能维系的。
正因如此,俄联邦与欧罗巴联盟选择在这里会晤。新德里保卫战的胜利不仅是一场防御战的成功,更是一个舞台——借此名义,他们能够在东协的地缘势力范围边缘展开对话。
欧盟的一名高级顾问翻阅手中的资料,忽然换了一个角度:“或许,比起具体援助的分配,更紧要的是我们之间的协调机制。天竺只是一个节点,如果我们在其他方向仍然对立,那么援助行动本身也会失去意义。”
俄方代表团席间短暂沉默。随后,一名军政顾问低声接话:“你是说,借这次防线的合作,来探讨我们之间的更大分歧?”
“没错。”欧盟外交官的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冷战式的对峙消耗了双方的力量。新德里的战斗证明了,当我们不得不协作时,至少在某些领域能够压下分歧。”
俄方代表缓缓点头,将一份文件推到桌中央。
上面是双方近几年在东欧、中亚问题上的摩擦清单。字迹沉重,记录着无数争执与对抗。但此刻,它被推到桌面中央,仿佛成为谈判的另一层契机。
“我们并不天真。”俄方代表语气平稳,“但在这种威胁面前,或许冷战的惯性需要被打破。至少,先建立一个缓冲区。”
会议桌周围的气氛悄然变化。原本只是关于援助天竺的合作事项,此刻却延伸成一场更大的试探。话题从医疗队与物资,逐渐过渡到军演规模的削减、边境冲突的降级,以及是否可能建立一个临时的对话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