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佳铭坐下,把笔记本摊开在桌面上,凝视着那一行行急切的推演,呼吸逐渐变得平稳。
笔尖划过纸面,线条交错成复杂的结构,像是在为未知搭建一座通向真空深处的桥梁。
很快,纸面上的推演不再满足,他转向终端,调出设计软件。三维建模界面亮起,冷白的光映在他眼镜上。他的手指迅速敲击,在空白的模型中勾勒出设想中的装置——卡西米尔阵列实验装置。”
屏幕上首先浮现出一组蜂巢状的纳米金属板。每一对板间距被严格锁定在数百皮米级别,黄佳铭在模型上标注:“主阵列,基准真空态。”
随后,他在外围添加了一圈环形辅助阵列,像花瓣层层包裹着花心。随着线条逐步完善,一个复杂的几何体系逐渐成形:主阵列在中央,环阵在四周,每一组都对应着一个可控的真空涨落区。
“关键在于阵列的可调性……”
他在模型中加入微型压电驱动器,使金属板间的距离能够在皮米量级上下调整。这样一来,虚空中可允许存在的模态会随之改变,从而改写局部的真空能量密度。
当他输入第一组参数时,模拟结果迅速跳出。
屏幕上,一个三维曲面开始波动,像湖面被风吹起层层涟漪。曲面的峰谷,正对应着真空能量密度的局部变化。
黄佳铭盯着这一幕,眼神渐渐亮了起来:“这或许就是阀门……一个能调节θ场的阀门。”
时间在他的推演与修改中悄然流逝。
窗外的阳光已彻底洒满整片基地,但他毫无察觉,仍在不断校正参数。有时他停下,在笔记本上迅速写下一行公式,又立即回身在屏幕上修正模型。
“若能在θ谱的共振频点,调控真空涨落密度……”他一边写一边喃喃,声音几乎要被键盘声覆盖,“或许就能实现对θ场的初步调谐。”
这时,办公室的门轻轻被推开。一名年轻助手探头进来,手里端着早餐。见院士神情专注、目光炽热,连眨眼都要吝惜,助手愣了愣,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悄悄把早餐放在桌角,转身又轻轻带上门。
办公室里,只有黄佳铭的笔尖声、敲击声,还有屏幕上那片不断颤动的曲面。
————————————
数日后,新星基地的制造厂终于将黄佳铭团队的设计图纸转化为实体。
小主,
这座装置并不庞大,但却异常精密:数百对纳米级金属板以蜂巢状排列,每一片板的表面都镀上了高纯度同位素合金,其间距由微型压电驱动器控制,精确到皮米量级。
外围的辅助阵列环绕在主阵列四周,像一朵金属花瓣层层展开。整个装置被安置在一个超高真空腔体内,并由超导磁体与低温系统全程维持。
当运输车缓缓驶入中央实验大楼,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密封容器上。
白色防护服的工程师们小心翼翼地将装置安放进实验室,确认冷却与真空系统正常运转后,黄佳铭才亲自走上前,手指在控制台上轻轻一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