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扎根与暗涌

石壁寨,这座饱经沧桑的古苗寨,在经历了血火洗礼后,终于迎来了短暂的平静。但这种平静之下,是红军将士们不敢有丝毫懈怠的紧张忙碌,以及潜藏在远方、如同乌云般压来的新威胁。

刘肖接过守护“山灵之心”重任的那个木盒,并未将其束之高阁,而是与嘎老、周文、赵立仁等核心人员商议后,决定遵循其“生长与治愈”的特性,尝试进行培育。这既是实践对苗民承诺的守护,也是为濒临绝境的队伍寻找一线生机。

寨子东侧,那片被清理出来、阳光最为充足的向阳坡地,被选为了“试验田”。几位寨中最懂得侍弄庄稼、同时也是对祖训最为虔诚的苗族老人,在几名心思细腻、被选拔出来的红军战士协助下,怀着近乎神圣的虔诚,将木盒中那几颗散发着微光的种子,连同那捧奇异的土壤,小心翼翼地播种了下去。

没有盛大的仪式,只有默默的劳作和充满期盼的目光。清水浇灌下去,浸润着深褐色的土壤,那微弱的生命光晕似乎在水珠的折射下,变得更加灵动。没有人知道这些种子需要多久才能发芽,会长出什么,但这份等待本身,就蕴含着在绝境中挣扎求生的巨大力量。

与此同时,整个石壁寨如同一个巨大的蜂巢,在周文、许向前的统筹下,进行着全方位的整顿和建设。

防御是第一要务。程铁军几乎将一营的潜力压榨到了极限,不仅加固了原有的寨墙和碉楼,更在西南方向可能的来敌路径上,利用山势设置了大量的滚木礌石、陷坑和暗桩。哨兵的布置向外延伸了数里,形成了多道预警线。缴获的枪支弹药被合理分配,战士们利用战斗间隙刻苦操练,尤其是对缴获的几挺轻机枪,组织了专人进行强化训练。

后勤保障是生存的基础。许向前带着后勤人员,对寨内寨外进行了地毯式的搜索。他们惊喜地发现,在苗民们过去开垦的、如今已经荒芜的梯田里,竟然还残留着一些顽强的薯类根茎和可食用的野生作物。苗民们也慷慨地拿出了他们储存在溶洞中的部分粮食种子——一些耐贫瘠的粟米和豆类。军民合力,开荒复垦的面积不断扩大,虽然远水解不了近渴,但至少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医疗救治是凝聚人心的关键。苏湘云领导的医疗队,在阿雅和几位懂得草药的苗医帮助下,将临时医院打理得井井有条。红军的伤员和受伤的苗民得到了尽可能好的救治。药品依旧极度匮乏,但苏湘云带着人,由苗医指引,在附近山林中识别、采集了大量具有止血、消炎、清热功效的草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压力。苏湘云自己也强忍着孕早期的不适,日夜操劳,她的敬业和仁心,深深打动了所有人,也进一步赢得了苗民的信任与爱戴。

内部的整合与思想建设,则由周文全力负责。李德明事件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新加入的苗民同胞也需要理解和融入。周文利用一切机会,召开小范围的讨论会,与战士们谈心,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解红军的性质、纪律和当前的处境。他特别强调了与苗族同胞团结的重要性,要求战士们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同志们,石壁寨的乡亲们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接纳了我们,和我们并肩作战!这里就是我们新的家!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一草一木,更要尊重和团结这里的苗族兄弟姐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里扎下根,才能应对接下来更严峻的挑战!”

周文的话语,结合红军进入寨子后的实际行动——不扰民、帮干活、救伤员、分粮食——逐渐消除了隔阂,一种军民鱼水的情谊,开始在古老的石壁寨中悄然滋生。许多苗民青年,在阿普的带领下,主动要求加入红军的巡逻和劳动,学习使用武器,渴望为保卫家园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