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进展喜人

陈耀祖则成为了整个工程的技术核心与最忙碌的人。

他几乎终日奔波在工地上,身影出现在每一个关键节点。

分洪河道的开挖现场,他亲自指导民夫如何利用地势,确定最佳开挖路线和坡度,如何利用简单的杠杆和滑轮组搬运巨石,提高效率。

他设计的“连环戽水车”,由数十名民夫踩动,将低洼处的积水源源不断排出,保证了干地施工的可能。

而在最关键的决口堵复工地上,更是凝聚了他的无数心血。

“双戗进占法” 的实施,需要极高的技术和组织度。

他守在戗堤推进的最前沿,指挥着民夫和兵士们制作巨大的 “埽捆”——将树枝、芦苇、稻草用竹篾、麻绳紧紧捆扎成数人合抱粗的巨柱,内部填入石块和黏土。

这需要技巧和力气,陈耀祖亲自示范,手臂被粗糙的材料磨出了血痕也毫不在意。

“捆扎一定要紧!核心要沉!这是抵挡水流冲击的关键!”他的声音在喧嚣的工地上依然清晰。

更精妙的是 “柳石枕” 的应用。

他让民夫用柔韧的柳条编成长长的、直径约一尺的网状长笼,内部装满卵石,封口后,由壮汉们喊着号子,步调一致地抬到戗堤边缘,看准位置,齐齐推入水中。

“噗通!噗通!” 沉重的柳石枕沉入水底,牢牢地嵌在河床上,形成了坚固的底层基础,有效防止了水流对堤脚的冲刷淘空。

对于不同区段的土质,他采用了不同的加固方法。

在土质较松软处,打入密密麻麻的 “排桩”(木桩阵);

在受水流正面冲击处,除了埽捆,还外层垒砌装土的草袋,形成复合防护。

如何发动百姓?光靠强制命令是不够的。

王富贵在这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组织起“工地宣讲队”,用最朴实的语言,将复杂的治水工程转化为老百姓能听懂的道理:

“乡亲们看!这埽捆就像咱家的顶门杠,这柳石枕就像给堤坝穿的铁鞋!

咱们每捆紧一道绳,每打下一根桩,就是在给咱们自个儿的家园上锁!水冲不垮!”

他还大力推行 “以工代赈” ,不仅发放口粮,还根据工作量给予额外的工钱或实物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