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因利而来

他明白,即便与陆嘉、沈知言交往,也难免掺杂家族利益考量,但只要彼此坦诚,目标一致,这种建立在互利基础上的友谊,同样可以牢固而长久。

至于程景华之流,自拜师礼后,更是彻底在陈耀祖面前销声匿迹,偶尔在监内遇见,也是远远避开。

眼神中充满了嫉恨与畏惧,再不敢有丝毫挑衅。

毕竟,如今的陈耀祖,已非他一个光禄寺少卿之子能够轻易撼动的了。

陈耀祖并未沉溺于这突如其来的“众星捧月”,他很快便投入到更为紧张充实的生活中。

他亲笔修书一封,将拜师秦鸿这一光耀门楣的大事,详详细细地写下来,连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一并托付镖局送回清丰老家。

在这个时代,正式拜师,尤其是拜得如此名师,其意义之重大,不亚于科举高中。

老师,便是“天地君亲师”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地位尊崇,弟子需以父礼事之。

他的日子也变得异常忙碌。

国子监本身的经史、策论、律法、算学等课程本就繁重,如今还要定期前往秦府,聆听秦老讲授更为精深专业的水利知识,从河道勘测、水文计算,到材料选用、工程管理,内容庞杂而艰深。

秦老教学极为严格,常常一个数据、一个结构便要反复推敲验证,让陈耀祖受益匪浅。

偶尔,他也会拉着王富贵和姚宗胜一同去沈文渊博士的“格物斋”,探讨些杠杆、光影、甚至简易机械等新奇学问,开阔思路。

每一天都仿佛被知识和思考填满,忙碌得几乎让人喘不过气,但陈耀祖却甘之如饴。

他如同海绵般贪婪地吸收着一切养分,感觉自身的学识与眼界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这种充实感,让他无比满足。

就在陈耀祖于学业上高歌猛进之时,大夏朝的朝堂之上,却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中。

这一日的大朝会,气氛格外凝重。

景仁帝宇文擎端坐于龙椅之上,面色沉郁,手中捏着一份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奏报,久久不语。

下方的文武百官,亦能感受到那股山雨欲来的压抑。

终于,景仁帝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怒意:“众卿家,淮江……又决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