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侯层面,刘昊的份量也截然不同了。此前他或许被视为一个运气好的边地枭雄,但现在,他是有文化号召力、有清晰政治策略(尊汉讨曹)、有强大军事实力(北伐大捷)的强势诸侯。
曹操在许昌得知阴谋败露且为刘昊作了嫁衣后,据说气得砸碎了心爱的玉如意,却不得不暂时按下怒火,反而假惺惺地发来诏书,表彰刘昊“护佑贤良,安定边疆”,试图挽回些许形象,但明眼人都知其尴尬。
袁绍在邺城则心情复杂。既乐见曹操吃瘪,又对刘昊的快速崛起深感忌惮。谋士们再次就是先打曹操还是先遏制刘昊争论不休。
就连远在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策,也对刘昊投来了更多关注,暗中调整着对其的策略。
并州内部,更是万众归心。百姓感念其扫清胡患带来安宁,士卒崇拜其武勇与赏罚分明,官吏敬佩其手段与魄力。刘昊“镇北将军”的权威,深入人心。
美稷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流民涌入垦荒,商队络绎不绝,文学馆书声琅琅,军工坊炉火不熄。一座边陲军镇,正迅速向一个集军事、政治、文化于一体的区域性中心蜕变。
侯吉看着每日剧增的户籍册和流水般的贸易税收,虽然依旧拨拉着算盘念叨“人多吃得多,耗费大”,但嘴角的笑意却掩藏不住。
熊山带着巡逻队走在街上,享受着百姓敬畏而又爱戴的目光,胸膛挺得老高,对部下吹嘘:“瞧见没,跟着昊爷,打得了胜仗,受得了敬仰!倍儿有面子!”
张诚、赵云等将领忙于整训扩编的军队,将北伐的经验融入日常操练,军队战力持续提升。
小主,
戏志才总揽内政,将各项制度梳理得更加完善。郭嘉则指挥影卫,将网络向外延伸得更远,贪婪地吸收着各方情报。
刘昊本人,则坐镇中枢,平衡各方,决策未来。他深知,声望如潮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刻的巅峰,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更严峻的挑战。
这一日,刘昊正与戏、郭二人商议如何利用声望吸引更多实干人才(而非空谈名士),以及进一步探查“南边大人物”与西域古国线索时,裴元绍领着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