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太子的支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街道上,一群身着各色衣袍的女人们,手里紧握着买菜用的竹篮,小心翼翼地走在临时铺设的铁板上。每走一步,铁板都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在这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显得格外刺耳。这声音在通道里回荡着,惊得原本蹲在隔离栏上的麻雀们扑腾着翅膀飞走了。

不远处的天桥上,一个卖烤红薯的铁皮桶正冒着滚滚的白雾,那股香甜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然而,这股白雾却将不远处的“南三环”路牌晕染成了一片模糊的橙黄色,让人几乎无法看清上面的字。

再看那座立交桥,它的桥墩上爬满了深绿色的防护网,网眼里还卡着一些干枯的槐树叶。突然,一只流浪猫从防护网的缝隙里探出头来,它那琥珀色的眼睛,静静地凝视着下方来来往往的马车。就在这时,它似乎感受到了什么,突然弓起背,像一道闪电一样,迅速窜进了地下通道的阴影里。

地下通道里的风,仿佛是从地府吹来的一般,裹挟着潮湿的尘土味,如同一股黑色的旋风,直扑人面。这股风带着地下特有的阴寒和腐朽气息,让人不禁打个寒颤,仿佛全身的毛孔都被这股恶风穿透了。

与地面上清新的空气相比,这里的空气显得格外浑浊,仿佛被一层厚厚的浓雾笼罩着。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吞咽着灰尘和污垢,让人感到喉咙发紧,有些窒息。

然而,与这地下通道的阴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京城内外因改革而呈现出的崭新气象。

改革的成效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京城的每一个角落。漕运的疏通使得江南的粮船能够在短短三个月内抵达京城,而且数量较往年增加了三成之多。这不仅解决了京城的粮食供应问题,也让太仓的米价回落了两成,百姓们的生活负担因此减轻了不少。

朱雀大街经过拓修后,变得宽阔而整洁,车马分流有序,往日午时堵塞的景象再也不复存在。街道两旁的商户门前幡旗招展,生意兴隆,往来的行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城西的万亩旱田因为新修的“通济渠”而得到了充足的灌溉,秋收时节,谷穗沉甸甸地垂着,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丰收的喜悦。当老农们捧着新米入宫谢恩时,他们那被岁月染白的鬓角上,竟然沾着几粒金粟,这无疑是对改革成果的最好证明。

东市“便民坊”内,布庄掌柜赵三郎将一匹蜀锦裁作寻常襦裙料,引得市井妇人争相抢购。他望着账房里堆叠的铜钱,想起半年前太子亲至市集,斥责“珍奇专卖、百姓望价兴叹”之弊,不禁感叹:“往日绫罗只供朱门,如今针线能暖寒士,这才是盛世气象啊。”

御书房内,皇文建捧着各地奏报,指尖在“商税倍增”四字上反复摩挲。窗外梧桐叶落,他忽然冷笑一声,将密折藏入袖中——那是江南盐商联名呈送的血书,字字泣诉新商法断了他们的百年基业。案头青瓷瓶中,新贡的洛阳牡丹开得正艳,花影摇曳间,太师眼底寒芒一闪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