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芳仔细检查了锁具和门轴,摇了摇头:“锁具坚固,门轴锈死,强行破开恐怕需要大型工具,动静太大,且易造成结构损伤。”
既然主道暂时无法深入,李元芳决定按计划探查那条岔路。众人退回至之前发现的狭窄岔路口。
岔路入口低矮,需弯腰才能进入。李元芳率先钻入,里面果然更加逼仄,高度仅及腰部,宽度也只容一人侧身通过。通道并非直线,而是曲折向下,坡度颇陡,地面湿滑,需手脚并用才能稳住身形。
在这狭窄的通道中前行了约十丈,前方豁然开朗,竟是一间小小的、约莫丈许见方的石室!石室四壁光滑,显然是人工精心开凿而成,顶部有简单的莲花浮雕,中央有一张石桌,两个石凳,桌上空无一物,积满了厚厚的灰尘。
“这里……像是一处秘密的会谈室,或者临时避难所?”如燕举灯四照,轻声说道。灯光扫过墙壁,她忽然“咦”了一声,“元芳,你看这面墙!”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石室内侧的墙壁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不是常见的楷书或隶书,而是一种更为古老的篆体,字迹深峻,虽蒙尘埃,仍清晰可辨。
李元芳立刻示意众人噤声,小心地拂去墙壁上的浮尘。如燕则迅速取出纸笔,准备拓印或临摹。
“是天佑……X年……监造司奉敕……疏浚青龙渠……并于渠畔秘设……观测所……记录水脉异动及……地气流转……”李元芳借着灯光,艰难地辨认着开头的几行字。
天佑?那是前朝一个短暂的年号!监造司?这证实了此地确为前朝官方工程!观测所?记录水脉异动和地气流转?这目的听起来颇为玄奥,远超普通的排水或运输功能!
随着如燕的临摹和李元芳的断续解读,更多的信息浮现出来。铭文记载,前朝“监造司”在此地下网络设立“观测所”,旨在监测神都东北区域的地下水脉变化和某种被称为“地气”的能量流动,并将数据记录在案,直接呈报某个特定的机构。铭文最后还提到,因“天象有异,地脉不稳”,此观测所于天佑X年秋“封闭,以待后察”,并留下了复杂的封印仪式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