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深处,长生殿内。
武则天将一摞弹劾狄仁杰的奏章扔在御案上,发出一声冷哼:“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武懿宗这帮人,倒是狗急跳墙了。”
侍立一旁的上官婉儿轻声道:“陛下圣明。狄公忠心体国,刚正不阿,岂是此等宵小所能诋毁。只是…如今朝议汹汹,恐对狄公不利。”
武则天目光深邃:“朕自然信得过怀英。但他此番触动的是武家根基,那些人岂会善罢甘休。朕若强行压下,反显得偏私,亦会让怀英成为众矢之的。”
她沉吟片刻,道:“婉儿,你如何看待此事?”
上官婉儿思忖道:“臣妾以为,武懿宗等人如此急切反扑,正说明其心虚胆怯,惧怕狄公所获之铁证。陛下不妨暂且隐忍,待狄公奏章一到,一切自有公论。在此期间,或可…冷眼旁观,让那些跳梁小丑再多表演片刻,也好让陛下看清,这朝堂之上,究竟有多少人心怀鬼胎。”
武则天微微颔首:“不错。朕也正有此意。让他们跳,跳得越高,摔得越重。”她眼中闪过一丝帝王的冷厉,“正好借此机会,看看朕这朝堂,有多少是国之栋梁,有多少是蛀虫硕鼠!”
于是,女皇陛下对连日来的弹劾风波,保持了耐人寻味的沉默。既不斥责,也不采纳,只是将奏章留中不发。
这种态度,反而助长了武氏一党的气焰,以为陛下对狄仁杰已生疑窦,更加卖力地攻讦狄仁杰,甚至开始有人暗中串联,准备在狄仁杰回京时发动更激烈的行动。
神都的空气,仿佛暴风雨前的闷热,压抑而紧张。
就在这诡异的气氛中,狄仁杰那份凝聚了潞州无数血泪和罪证的奏章,终于送达了皇宫,经由上官婉儿,直接呈送到了武则天的御案之上。
武则天屏退左右,独自在灯下翻阅着那厚厚的奏章。越是翻阅,她的脸色越是阴沉,凤目之中的寒意几乎能冻结空气。账目之混乱,贪墨之巨,手段之卑劣,牵连之广,尤其是武懿宗竟敢私调军队、截杀钦差,无一不触犯着她的逆鳞!
小主,
“好…好一个武懿宗!好一个国之蛀虫!”她猛地合上奏章,胸膛微微起伏,“朕念在同族,予你高官厚禄,镇守边陲,你便是如此报答朕的信任?!”
她深吸一口气,强压下怒火,目光落在奏章末尾狄仁杰那力透纸背的签名和那句“伏乞陛下圣裁,以正国法,以安民心”之上。
沉默良久,她缓缓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