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议会全力追查“逻辑疫医”的同时,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变化,在新生的疆域内悄然发生。
随着“平衡之弦”技术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混沌光海规则代谢功能的持续运转,一些较早被修复的、生命种子得以重新播撒的星球,其生态圈的演化速度出现了异常加速。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星球的地质活动、大气环流乃至局部气候,开始表现出一种微弱的、但确实存在的 “适应性反馈”。
例如,在一颗刚刚恢复生机、却面临周期性恒星风暴侵袭的星球上,其大气层中的带电粒子分布,会在风暴来临前自发形成一种能够偏转部分有害辐射的临时性结构。又比如,某颗行星的板块运动,会微妙地避开那些正在蓬勃发展的早期生态系统聚集地。
这种变化并非由任何智慧生命引导,也非简单的自然选择,更像是……星球环境本身,正在与复苏的生命一起,形成一个更大的、具有初步自我调节能力的“活体系统”。
“这是……盖亚意识的雏形?”林晓在观察了一处这样的星球后,感到不可思议,“规则修复和变量之力的持续滋养,难道能让星球乃至星域……‘活’过来?”
洛璃的意念从光海深处传来,带着一丝欣喜与确认:“规则……本就有‘倾向’。生机……是宇宙最基础的‘倾向’之一。当伤痕被抚平,束缚被解除……‘活过来’……是自然的回归。”
这种现象被议会学者暂时命名为 “文明活体化” 或 “生态共鸣” 。它带来了巨大的好处——这些“活体化”的星球环境更加稳定,资源循环更高效,更能抵御某些宇宙灾害。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伦理与管理难题:当山川河流、大气海洋都仿佛拥有了朦胧的“意识”和“偏好”时,文明该如何与之相处?是继续以主宰者的姿态索取,还是作为共生体系的一部分进行沟通与协作?
这无疑是“平衡之弦”理论带来的一个未曾预料到的、深远的后果。议会不得不紧急组建新的学科团队,研究“文明活体化”现象的规律、潜力与风险,并开始起草与之相关的初步伦理准则和行为规范。
然而,这片欣欣向荣、甚至开始“活化”的疆域,似乎也进一步刺激了那个隐藏在暗处的“逻辑疫医”。
一天,议会设置在边境的一个刚刚显示出“活体化”初步迹象的星系,遭到了袭击。并非军事打击,而是一种极其恶毒的 “逻辑污染” 。未知的攻击者向该星系的主恒星注入了特制的逻辑病毒,这些病毒并非破坏恒星的物理结构,而是干扰其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所遵循的物理规则,使其输出变得极不稳定,引发全球性的气候剧变和生态灾难。
攻击者甚至在撤退时,留下了一段充满嘲讽的、经过处理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