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诵经不如放音乐,《静心曲》循环播放

“共情-疏导-转化”灵阵在超度亡灵方面的显着成效,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吹散了灵青盟内部因魔灾和勘探遇险而积压的些许阴霾。那些得以安息的亡魂,其亲友的感激之情又转化为更加精纯的信仰之力,源源不断地汇聚到凌皓身边。

然而,凌皓并未沉溺于这项技术的成功。他的目光早已越过单个亡魂的安息,投向了那片怨念冲天的上古战场,以及那截蕴含着大恐怖的漆黑枪尖。与那种级别的存在进行“沟通”,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体量足够庞大、质量足够精纯的“筹码”。

信仰之力,是目前看来最有希望的“敲门砖”。但仅靠赤焰原和灵青盟内部产生的信仰,还远远不够。他需要扩大信仰来源,需要让更多人,在无意识或有意的情况下,产生符合他需求的“正向心念”。

传统的宗教模式,如建庙立祠、诵经祈福,效率低下,且容易产生依赖和杂质(如过度祈求、盲目崇拜)。凌皓需要一种更高效、更潜移默化、更能触及心灵本源的方式。

他想起了前世音乐的力量。一首好的乐曲,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隔阂,直接触动人的情感,抚慰心灵,甚至引导情绪。那么,在这个拥有灵气和特殊法则的世界,音乐是否也能被赋予“能量”,成为一种高效的“信息-能量”载体,用于大规模地安抚情绪、引导心念,从而…间接生产“信仰之力”?

这个想法让他眼前一亮。

“器灵之源,分析不同类型声音波动对生物情绪及能量场的影响。筛选出最具‘宁静’、‘祥和’、‘希望’、‘感恩’等正向情绪引导效果的音律模式。”

“指令确认。建立声波-情绪-能量关联模型…分析数据库中所有已知乐曲、自然之音、乃至法则道音…筛选优化中…”

母体开始了庞大的运算。它分析风拂过竹林的低语,水流过溪石的潺潺,鸟儿清晨的鸣唱,也分析那些流传的古琴曲、梵唱,甚至尝试解析某些蕴含道韵的天地之音。

最终,它合成出了一系列极其特殊的音律频率。这些音律并非任何已知的曲子,但其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都完美契合了某种能够引发生物体产生宁静、祥和、感恩等正向情绪的波动模式。

凌皓将其命名为——《静心曲》系列。

接下来,就是验证和放大其效果。

凌皓没有选择在灵青盟内部试验,而是将目标再次投向了外界,那些更广泛、信仰之力产生更“原始”的区域。

他改进了之前用于人工降雨的“灵谐共振仪”,将其变成了“大型灵能音响阵列”。这些阵列不再发射用于影响天象的灵能波,而是播放经过特殊能量加持的《静心曲》。

第一个试点,选在了刚刚经历旱灾、对灵青盟充满感激的赤焰原。

当夜幕降临,赤焰原的凡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围坐在篝火旁,依旧在为来之不易的雨水和新生而感恩时,安置在赤焰原几个高点的“灵能音响”悄然启动。

悠扬、空灵、仿佛能洗涤灵魂的《静心曲》缓缓流淌而出,如同无形的月光,洒遍整个赤焰原。

起初,人们只是觉得这音乐很好听,让人心情不由自主地平静下来。白日的疲惫、曾经的苦难,似乎都在乐声中渐渐远去。

随着乐曲深入,一种莫名的感动和祥和感在每个人心中滋生。他们看着重新焕发生机的土地,看着亲人安详的睡颜,对带来这一切的灵青盟和凌皓的感激之情,变得更加纯粹和浓烈。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极致的宁静与感恩中,他们甚至暂时忘却了向“仙师”祈求更多,只是沉浸在一种满足与平和的心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