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设计灵气浓度计,实时监控修炼效

“灵修系统”的建立,为“灵青盟”弟子们的修炼提供了宏观的数据支持和周期性的指导,效果显着。然而,凌皓很快发现,这种“事后”或“周期性”的数据反馈,仍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弟子们在日常修炼中,尤其是尝试新功法、调整呼吸节奏或者探索新的修炼地点时,依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感觉”来判断效果好坏。

“感觉灵气好像浓了一点……”

“这次运行周天似乎顺畅了些……”

“这个地方待着挺舒服,应该适合修炼……”

这种模糊的、主观的判断,在凌皓看来,是效率的隐形杀手,也是潜在风险的来源。如果能在修炼的当下,就获得精确的、量化的环境数据和身体反馈,岂不是能立刻进行调整,实现效率最大化,并规避风险?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仪器研发。这一次,他要设计一款能够实时监控修炼环境与个体状态的便携式法器——“灵境”(灵气环境与修炼状态监测仪)。

“灵境”的设计目标非常明确:

1. 环境监测:实时显示当前位置的灵气浓度(精确到标准灵子单位)、灵气波频分布(显示主导波频及谐波)。

2. 个体状态监测(非侵入式):监测使用者的基础灵力吸纳速率、心率变异性(作为心神稳定度的参考指标)、体表灵压微变化(间接反映体内灵力运行状态)。

3. 数据关联与提示:能够根据环境数据(如当前波频)给出最佳呼吸节奏建议;当监测到个体状态数据异常(如灵力吸纳速率骤降、心率紊乱)时,发出警示。

4. 便携与易用:体积要小,操作要简单,能耗要低,能够长时间伴随修士修炼。

这个设计构想,再次对林风带领的技术团队提出了极高的挑战。要将这么多功能集成在一个小型法器上,其符文嵌套、能量回路设计、数据处理核心的微型化,都是前所未有的难题。

凌皓亲自参与了核心设计。他将“洞虚之眼”神通中对能量场的感知原理,简化并固化到微型感应符文中;借鉴了“灵能频谱分析仪”和“个体灵气吸纳速率计”的技术,进行了高度的集成和优化;甚至引入了简单的逻辑判断符文,来实现数据关联和基础提示功能。

材料的选择也至关重要。需要寻找兼具良好灵导性、稳定性以及足够强度的灵材来制作外壳和内部结构。联盟库藏被翻了个底朝天,甚至发布任务向外界求购特殊材料。

经过数十次的失败和迭代,第一款“灵境”原型机,终于在一个月后,摆在了凌皓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