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皓无法直接观测天劫,但他开始大量查阅宗门典籍中关于历代前辈渡劫的记录。他尝试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渡劫者的修为、功法属性、生平善恶(如果有记载)、渡劫地点、时间等因素与天劫威力、类型的相关性。
他发现了一些模糊的倾向性,比如杀孽过重者,似乎更容易遭遇心魔劫或威力更强的雷劫。但这相关性有多强?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还是仅仅是概率事件?天道“量刑”的标准是什么?
研究课题三:因果律的体现。
“欠债还钱”律令的成功,让凌皓对“因果”产生了浓厚兴趣。修真界普遍相信因果循环,报应不爽。这种“因果”,是纯粹精神层面的心理暗示,还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可以被干预的“规则链条”?
他设计了一些简单的实验。比如,让阿土故意去欺负一只弱小的灵兽(事后给予补偿和治疗),然后观察阿土短期内是否会遭遇一些“意外”或“不顺”。或者,记录一些弟子行善或作恶后,其修炼状态或机缘的变化。
实验结果杂乱无章,难以得出明确结论。因果的显现,似乎极其隐晦和长期,受到无数变量的干扰。
研究课题四:天地规则的“漏洞”或“未定义领域”。
就像任何法律体系都存在漏洞一样,凌皓怀疑,天道法则如此宏大,是否也存在一些模糊地带、未覆盖区域,或者可以被“合法规避”的空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回想起自己“辩碎”上古契约的经历。那契约利用了心魔大誓的规则,但其内容本身是欺诈和邪恶的。自己正是抓住了其“内容非法”这一点,从规则逻辑上瓦解了它。这是否意味着,在天道规则下,也存在“上位法优于下位法”、“恶法非法”的原则?
还有渡劫时使用的避劫阵法、隐匿气息的功法,是否就是在利用天道法则中对“气息强度感知阈值”的设定,进行合规的“技术性规避”?
凌皓的研究进展缓慢,甚至可以说举步维艰。天道法则太过浩瀚深邃,以他目前的境界和手段,所能窥探到的,不过是沧海一粟,冰山一角。
很多时候,他的假设被证明是错误的,他的实验得不到清晰的结果,他的推演陷入死胡同。
但他乐此不疲。每一次失败的尝试,都让他对天道的复杂性多一分敬畏,也对“规则”的本质多一分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于“律令术”的运用,反而变得更加得心应手,也更加谨慎。
他不再轻易施展威力巨大的律令,而是开始尝试一些更精细、更偏向于“引导”和“判定”的律令。
例如,在对两宗弟子进行合并前的资质复核时,他尝试施展律令:“依规检测,灵根属性,显!” 配合改良后的探测仪,使得检测结果更加清晰和难以作弊。
在处理一起复杂的药田归属纠纷时,他运用律令:“事实为依据,规章为准绳,各方陈述,不得虚言!”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在场人员说真话的心理压力(类似于弱效的吐真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