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山路艰难。拂晓前,队伍抵达回音谷。此处涧宽稍窄,约二十丈,水声轰鸣,撞击岩石产生回音。两侧崖壁如刀削斧劈,但确实有一些天然的石缝和突出的岩架。
赵干已在此等候。“将军,对岸侦查过了,是陡坡林地,无敌军踪迹。我们找到一条可能的路线:从这边第三处岩架,用挠钩抛到对岸那棵歪脖子树的粗枝上,固定后,可滑索过去。但第一批过去的人风险很大。”
陈强观察那处岩架和对岸的树。距离约十五丈,下方是奔流的涧水。一旦失手或绳索断裂,必死无疑。
“我来第一批。”陈强说。他需要亲自确认路线可行性,稳定军心。
他选出赵干和另外三名身手最好的斥候,组成第一组。他们携带最粗的麻绳和铁挠钩。
陈强将铁挠钩系在长绳一端,站在岩架边缘,深吸一口气,运转劲气,手臂发力,将挠钩猛地掷向对岸。挠钩划过弧线,精准地钩住了歪脖子树的一根粗壮分枝。
用力拉扯几次,确认钩挂牢固。这边将绳索另一端紧紧绑在一块巨岩上。
陈强将另一根较细的保险绳系在腰间,另一端由赵干等人拉住。他双手抓住主绳,身体悬空,利用臂力和腰腹力量,向对岸滑去。涧风呼啸,身下水流汹涌。
滑行过程顺利。抵达对岸后,他迅速检查树木和钩挂点,确认安全,然后发出信号。
赵干等人依次滑索过来。第一组成功渡涧。
他们在对岸找到更稳固的树木,将主绳重新固定,降低了滑索角度,使之更安全。同时放下更多绳索,便于后续人员攀爬。
整个白天,主力队员分批渡涧。过程缓慢而谨慎。有队员在滑索时因体力不支险些坠涧,被保险绳和同伴及时拉住。直到傍晚,除王琰后队外,主力全部安全抵达对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