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齐心扎筏谋归途,精益求精力万全

第一步,选址和设计。 张西龙带着两人仔细勘察了岛屿的海岸线,最终选择了一处水流相对平缓、背后有树林作为材料来源的海湾作为造船工地。他根据海浪和风向,在心中勾勒出木筏的雏形:不能太小,至少要能承载三人和必要的物资,还要有一定的稳定性;结构必须牢固,能经受住海上风浪的考验。

第二步,收集材料。 这是最耗费体力的工作。他们需要大量轻质且浮力好的木材作为筏身主体。

找那种叫做‘轻木’的树,张西龙指导着,树皮质地软,木质轻,浮力大。他在丛林中辨认出几种符合要求的树木。三人轮番上阵,用燧石斧(用燧石片捆绑在木棍上制成)艰难地砍伐。燧石斧虽然锋利,但效率依旧无法与铁器相比,砍倒一棵碗口粗的树就需要大半天时间。

他们还需要大量坚韧的藤蔓作为捆绑材料。张西龙特意挑选了几种纤维长、韧性极强的藤蔓,剥下表皮,在水中浸泡后反复捶打,使其更加柔软坚韧。

第三步,精心制作。 材料备齐,真正的挑战才开始。张西龙要求极高,每一根用来做筏身的木材,他都要亲自检查,确保没有腐朽和大的疤痕。他指挥着大壮和赵小山,将一根根粗细均匀的轻木并排排列整齐。

捆绑是关键中的关键。张西龙采用了多种捆绑方式结合。首先在每根木头的两端和中间位置,用最粗壮的藤蔓横向紧紧缠绕固定,打死结。然后,他又在纵向和斜向增加了许多道捆绑,如同编织一般,将整个木筏的结构牢牢锁死,确保即使在风浪中扭曲也不易散架。

西龙哥,绑这么结实,费时费力啊。赵小山看着密密麻麻的藤蔓捆绑点,有些不解。

海上无小事,张西龙头也不抬,用力拉紧手中的藤蔓,现在多费一分力,海上就多一分安全。这藤蔓泡了海水会更紧,但咱们还得想办法加固。

他想起之前收集到的少量天然沥青(在岛上某些岩缝中发现的黑褐色粘稠物),将其加热后涂抹在关键的捆绑节点上,既能防水防腐,又能增加粘合力。他还利用燧石钻(在木头上快速旋转燧石尖头)在一些关键连接处钻孔,用削尖的木楔钉入,进行物理加固。

第四步,制作风帆和船舵。 光靠人力划桨,在茫茫大海上力量太渺小。张西龙利用之前猎到的鹿皮和收集到的宽大坚韧的棕榈树叶,缝制了一张简陋但面积不小的三角帆。又用木头制作了一个可以控制方向的尾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