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纳米修复机器人部署

2. 微型空间折叠通道: 针对一些关键但物理上难以接近的节点,动用珍贵的“空间折叠仓储术”衍生技术,开启极其微小的临时空间通道,将机器人集群直接投送到损伤点附近。此法消耗巨大,但效率最高。

3. 灵能场牵引法: 利用修复目标本身散逸的灵能场或专门设置的引导符阵,形成特定的灵能梯度,吸引带相反电荷或特定灵纹共振的纳米机器人主动向损伤点聚集。此法节能,但速度较慢。

成千上万个微小的投送点,在流云宗境内悄然开启。无数肉眼不可见的纳米机器人,如同听从号令的微生物大军,沿着预设或引导的路径,悄无声息地涌向各自的“战场”。

修复过程:微观世界的精工细作

一旦抵达损伤点,纳米机器人便按照预设的程序和灵枢的远程指令,开始各司其职的修复工作。控制中心的副屏上,通过高倍“灵力显微镜”传回的实时画面,展现着令人惊叹的微观景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 灵路焊接: 面对断裂的灵能导体(通常是特殊灵金或晶石脉络),“工蚁-III型”机器人喷出高温等离子流(由微型“高压反应釜”原理激发),精准熔化断裂面,同时另一组机器人输送来液态的“融金膏”作为焊料,在毫秒级内完成熔融连接和冷却定型,确保灵路电阻最小化。

? 阵基填补: 对于破损的阵基石材或灵木,“神农-II型”机器人会扫描破损处的微观结构,然后从自身携带的物料库中释放出相应的纳米级灵材粉末,并利用其内置的微型力场发生器,模拟高压环境,促使粉末在破损处重新结晶生长,实现“无痕修复”。

? 灵络编织: 对于最复杂、最精密的灵能纹路损伤,“织女-I型”机器人大显身手。它们如同最灵巧的织女,以自身为梭,牵引着由“续脉灵液”固化形成的、具有极佳灵导性的纳米灵丝,按照灵枢传输来的原始灵纹图谱,一针一线地重新“编织”出完整的灵络。这个过程需要对灵波频率和能量流动有着极致的理解,任何一丝偏差都可能导致灵络效能大减甚至失效。

? 能量淤塞疏通: 一些节点因能量过载或杂质堆积导致灵能流动不畅。纳米机器人会组成特定的阵型,释放出协调的振动波或微型灵爆,震散淤塞物,或直接吞噬、分解能量杂质,恢复灵路畅通。

这一切,都在极其微小的尺度上,以惊人的效率和精度进行着。数以亿计的纳米机器人协同作业,仿佛一支无形的工程军团,在不为肉眼所见的层面,默默修复着支撑宗门存亡的钢铁骨架。

挑战与意外:技术极限的考验

修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地核能量的狂暴特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 能量干扰: 强大的地核能量流会对纳米机器人的控制信号产生严重干扰,导致其行为失准,甚至程序错乱。科学派不得不紧急升级了机器人的抗干扰灵纹,并采用更强大的定向灵波束进行控制,如同在风暴中操控微小的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