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丹毒中和剂量产

? 包装: 使用“自动分拣包装流水线”完成最终分装,并贴上基于“灵力区块链防伪”的标识,确保真伪。

【关键挑战:1. 体内使用纳米催化剂的安全性及生物相容性。2. 多种成分快速混合的均匀性与稳定性。3. 在极端简陋和高压环境下保证量产质量。4. 原材料供应严重不足。】

【推荐路径:采用模块化设计,先分别制备催化剂微囊、灵植精华、静魂香精三个核心模块,再快速组装成丹。优先利用库存和可快速再生的资源。】

蓝图清晰,但每一步都充满荆棘。实验室的丹药工坊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运转状态。

第一关:材料危机。 许多丹方中记载的稀有驱魔药材,在宗门被封锁和破坏后早已断绝。科学派必须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替代。

? “净魔灵催化剂”的制备需要一种特殊的“噬魔灵晶”,库存见底。团队紧急尝试用“稀土元素提纯实验”得到的高纯度稀土,结合“药渣回收再利用”中提取的某些特殊灵性物质进行合成替代,经过上百次失败,终于制备出效果相近的替代品。

? 灵植精华依赖“光合作用增效棚”中抢救出的抗病灵植幼苗,加班加点催生提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 “静魂灵香”的几种主药同样短缺,弟子们冒险在夜间,利用“灵力波干扰隐形衣”的掩护,潜入宗门废弃药园寻找残留植株,或尝试用其他具有类似安神效果的常见灵植进行配伍调整。

第二关:工艺极限。 要将纳米级的催化剂安全地封装成能在体内缓释的微囊,需要极高的精度。现有的“纳米机器人”数量有限,且主要用于设备维修。团队不得不手工刻画微雕灵阵进行封装,效率极低,良品率不高。

高压反应釜的快速凝丹过程,对温度压力控制要求极高,稍有偏差整炉丹药都会报废。弟子们轮班守在釜旁,眼睛死死盯着“数据化炼丹日志”上跳动的参数,精神高度紧张。

第三关:药效与安全验证。 时间不允许进行漫长的活体实验。团队首先在“虚拟炼丹模拟器”中进行了数千次模拟试药,推演药效和潜在副作用。然后,勇敢的弟子们(包括部分伤势较轻的伤员)自愿服用了初步成品,在严密监控下,进入一个小型化的、充满稀释魔气的“试炼舱”进行实测。

过程惊心动魄。有弟子服药后出现灵力短暂紊乱,有弟子抗魔效果未达预期。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配方和工艺的调整。团队根据反馈数据,在灵枢的辅助下,不断优化催化剂粒径、灵植配比和凝丹曲线。

就在这争分夺秒的攻关中,“雷霆”行动的先遣侦察小组(由装备了优化版“灵力波干扰隐形衣”的弟子组成)传回了更紧迫的情报:玄骨峰下的魔修调动已完成,攻击即将发动!同时,他们确认了杂役巷能量源确实与一个通往地底深处的入口有关,疑似幽冥涧入口,但守卫极其森严,且有强大的魔气结界!

时间更加紧迫了!

终于,在经历了不知多少次失败和调整后,第一炉相对稳定的“魔气中和剂”原型丹出炉了!丹药呈淡金色,表面有细微的螺旋灵纹,散发着奇异的混合香气。经过最后一批志愿者在更高浓度魔气下的测试,确认其能在服下后十息内快速中和一定量的入侵魔气,效果持续约一个时辰,对神识有显着安抚作用,副作用可控。

“成功了!命名为‘破魔丹’!”实验室爆发出短暂的欢呼,但立刻又投入到更紧张的量产准备中。

然而,小规模炼制成功,与“量产”之间,还隔着一道巨大的鸿沟。科学派面临的最大问题——产能瓶颈。

地下实验室的空间和能源有限,不可能建造大型流水线。原材料经过东拼西凑,也仅够生产数百枚“破魔丹”,对于即将执行高危任务的“雷霆”小队和可能爆发全面战斗的地面同门来说,杯水车薪。

“必须想办法提高产量!哪怕降低一点点纯度,也要保证数量!”陈铭下达了死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