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护山大阵漏洞扫描

3. 数据分析核心: 建立大阵正常运行的数字孪生模型,将实测数据与模型进行实时比对,自动识别偏差并定位问题。

4. 协同扫描策略: 多平台协同工作,通过三角定位、数据融合提高定位精度和扫描效率。

【关键难点:1. 传感器精度需极高,接近甚至低于大阵自然波动水平。2. 扫描过程不能影响大阵正常运行,需极低功率、高度兼容的测试信号。3. 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与模型比对算法极其复杂。4. 需获得宗门高层许可,涉及宗门核心机密。】

【建议:分阶段实施,先进行局部试点扫描验证技术可行性,再逐步推广。】

技术路径明确,但政治和技术门槛都极高。姜逸深知,扫描护山大阵事关宗门安危核心,绝非丹道革新司可以擅自行动。他必须获得掌门和护法长老的全力支持。

姜逸与丹霞长老进行了深入沟通,陈述利害。他着重强调,在异常灵力波动频现、内外威胁加剧的背景下,一次科学、全面的阵法体检,是防患于未然的最佳策略,远比被动应对未知风险要主动得多。丹霞长老深以为然,亲自携姜逸整理的详细方案面见掌门云鹤真人。

云鹤真人初闻此议,亦是震惊。扫描护山大阵,无异于将宗门最核心的防御体系置于放大镜下审视,其中涉及诸多阵法奥秘,一旦泄露,后果严重。但姜逸提供的方案,强调“非侵入式”、“数据加密”、“仅反馈整体健康度与漏洞位置,不涉及具体阵法核心”,且以近期异常波动和遇袭事件为佐证,最终说服了掌门。在征得护法堂首座长老的谨慎同意后,云鹤真人特批,允许科学派在严格监控下,先对宗门外围非核心区域的阵法进行小范围试点扫描,验证技术有效性,再议后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获得许可,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技术实现。姜逸立即组织“坚壁”项目组,抽调精干力量,首要任务是研发核心的扫描传感器。

灵场强度计和灵波矢量分析仪的基础技术,源于之前的“灵力波动频谱分析”和“魔气检测警报”技术,但精度要求提升了数个数量级。姜逸采用更高品质的“感灵晶”,设计多层滤波和放大符阵,极力降低本底噪声,并引入“锁相放大”技术原理,从强大的背景灵场中提取出微弱的异常信号。高分辨率灵纹扫描仪则更为困难,需要发射极细的、聚焦良好的灵波束,并接收其反射信号,类似声纳或雷达。姜逸尝试利用“超声波萃灵”技术中积累的高频灵波发生和接收经验,但频率和精度要求更高。他设计了一种“相控阵灵波探头”,通过控制多个微型灵波源的相位,实现波束的电子扫描和聚焦,避免了机械扫描的笨重和延迟。

传感器原型机陆续出炉,虽然体积庞大、能耗惊人,但初步测试表明,其灵敏度足以探测到护山大阵能量场中细微的、传统方法无法察觉的涟漪和波动。

接下来是移动平台。由于“天眼”卫星尚未就绪,姜逸选择了改进型的“御风梭”。他在梭体上加装了传感器舱、数据处理单元和独立的能源系统(采用高性能灵电池和小型灵光聚能板)。为确保扫描数据与地理位置精确对应,还集成了简易的“灵能定位信标”接收器(利用宗门内已有的几个定位信标塔)。

最核心的,是数字孪生模型和数据分析算法。姜逸无法获得护山大阵的完整阵图(那是最高机密),但他不需要知道具体阵法原理,只需要一个“健康”大阵应有的“宏观”能量场分布和响应特性的理论模型。他通过合法途径获取了宗门公开的部分外围阵法节点坐标和基础能量流描述,结合对宗门地脉灵气分布的了解,并利用“人工智能丹方推演”系统中发展的建模技术,构建了一个简化的、基于大量假设的“标准健康模型”。这个模型肯定不完美,但其意义在于提供一个基准,任何实测数据与基准的显着偏离,都预示着潜在问题。数据分析算法则负责快速比对海量数据,自动标记异常区域,并初步判断异常类型(如能量泄露、节点衰减、外部干扰等)。

准备就绪后,第一次试点扫描在严格监控下展开。扫描区域选定为宗门西南侧一段相对偏僻、阵法功能较为单一(以预警和低强度防御为主)的区域。两艘经过伪装的、搭载着扫描设备的御风梭,在数名护法堂弟子的“陪同”下,沿着预定航线,开始对这段长约十里的阵法屏障进行细致的扫描。

数据如潮水般涌回临时设立在地面的移动数据处理中心。巨大的显影玉璧上,原本应该平滑均匀的代表阵法灵压的彩色图谱,开始出现细微的色差和波纹扭曲。系统算法飞速运行,不断标出一个个黄色的“注意点”和少数红色的“异常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