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的极限是“情绪奇点”——一种体积无限趋近于零、能量密度无限大的梦魇之力。这种奇点的形成,需要“整个位面的生灵在同一时刻爆发相同的极致情绪”。历史上仅成功压缩过四次:一次来自“灭亡文明的最后悲鸣”,一次来自“神战结束时的集体疲惫”,一次来自“全位面生灵同步的噩梦”,最近一次则来自“科技奇点爆发时的全民狂喜与恐惧”。
这些奇点被储存在熔炉最深处的“法则保险柜”中,每一个都能单独支撑一个“法则试炼副本”。当轮回者进入此类副本,会直接面对情绪背后的本源法则,如“灭亡与新生的循环”“战争与和平的交替”“进步与毁灭的共生”。
“密度决定穿透力。”一块刚压缩完成的“愤怒晶体”被抛出,轻易击穿了由七种能量组成的防御屏障,“只有足够凝练的力量,才能刺破轮回者的意识防御,触及他们真正的软肋。”
第三节:梦魇之力的形态具象化
经过转化和压缩的梦魇之力,会进入“形态工坊”,根据其蕴含的情绪与法则,被赋予最能引发共鸣的具象形态。这些形态不是随意设计的,而是基于多元宇宙众生的“集体潜意识想象”——即大多数生灵对某种情绪的共同认知符号。
“背叛”属性的梦魇之力,在工坊中会具象化为“带毒的匕首”,匕首的护手刻着受害者最信任之人的面容。这种形态源于无数文明中“亲信反目”的集体记忆,能瞬间唤醒轮回者对“背叛”的本能恐惧。
“时间流逝”相关的梦魇之力,则呈现为“沙漏与齿轮的混合体”:沙漏中的沙粒是逆向流动的记忆碎片,齿轮的转动声则是心跳的放大版。这种形态融合了科技位面对“机械时间”的理解和魔法位面对“流动时间”的想象,能让轮回者直观感受到“时间不可逆”的压迫感。
工坊中最特殊的是“无定形之力”,它们没有固定形态,却能模仿周围的一切。这类力量通常由“未知与好奇”的念力转化而来,在法师眼中是一团流动的魔法元素,在科学家眼中是一组闪烁的量子云,在原始人眼中则是会说话的雾气。它们的存在,是为了测试轮回者对“未知事物”的接受程度与应对能力。
形态的选择直接影响梦魇之力的效果。将“恐惧”之力具象化为“追逐的黑影”,能激发轮回者的“逃跑本能”;而具象化为“无法摆脱的低语”,则能引发“精神崩溃”。工坊会根据副本的测试目标,自动匹配最合适的形态。
“形态是情绪的语言。”一个新的形态被确定:“孤独”之力化作“不断扩大的影子”,随着轮回者的移动而增长,最终将其完全吞噬。梦魇分身的意志确认后,该形态被存入“形态数据库”,等待在新的副本中启用,“用众生能理解的符号,传递他们不愿面对的真相。”
第三章:念力洪流的应用与门扉的进化
第一节:副本生态的能量循环
梦魇副本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依靠念力洪流形成的“能量循环系统”。每个副本在消耗梦魇之力维持运转的同时,会不断产生新的念力——这些念力来自轮回者在副本中产生的情绪波动,被副本内的“能量收集节点”回收,送回梦魇之门再次转化,形成永不停歇的能量闭环。
在“丧尸围城副本”中,分布着三百个收集节点:路灯能吸收“恐惧的尖叫”,墙壁能吸附“绝望的汗水”,甚至丧尸的眼睛也能捕捉“愤怒的目光”。这些节点通过无形的能量管道与梦魇之门相连,每小时能回收相当于“一千个凡人恐惧”的念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回收的念力中,约60%被用于副本的日常消耗(刷新怪物、修复场景、维持规则),30%被送入熔炉重新转化为高阶梦魇之力,10%则作为“储备能量”存入“应急库”,用于应对副本规则被强力破坏的情况。
更高效的循环发生在“副本集群”中。五个主题相关的副本(如“信任”“背叛”“救赎”“堕落”“轮回”)共享一个“念力池”,池内的能量可以跨副本调配:当“救赎副本”因轮回者的“牺牲行为”产生大量“正面念力”时,这些能量会被调往“堕落副本”,转化为“诱惑之力”,增强副本的难度。
“消耗即产出,痛苦即食粮。”副本循环系统的监测面板上,能量输入与输出的曲线几乎完美重合,偶尔出现的峰值(如大量轮回者同时产生极端情绪)还会带来能量盈余。这些盈余的梦魇之力,是门扉进化的关键养料。
曾有一个“乌托邦副本”因设计失误,导致轮回者产生的“过度幸福”念力远超消耗,引发了能量淤积。系统立刻启动“紧急转化程序”,将多余的幸福念力与“痛苦储备库”中的能量混合,生成了“虚假乌托邦”的新副本——这正是能量循环自我修复能力的体现。
第二节:门扉能力的迭代升级
梦魇之门的每次进化,都以海量念力为燃料。从最初只能接引单个意识,到如今能同时筛选百万轮回者;从只能构建简单的恐惧场景,到能模拟完整的位面法则——门扉的每一项新能力,背后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