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子,轻点!”陈遇无奈道,“你这是打窝还是吓鱼呢?”
“嘿嘿,俺这不是激动嘛!”赵强挠头傻笑。
出乎意料,也许是因为这里人迹罕至,鱼口异常的好。没多久,陈遇的浮漂就是一个漂亮的下顿,手腕一抖,一尾银光闪闪的巴掌大鲫鱼被提出水面。
“开张了!”陈遇笑着将鱼放入临时挖的水坑里。
紧接着,赵强那边也大呼小叫起来,他竟然钓起了一尾活蹦乱跳的小鲤鱼,虽然不大,但足以让他兴奋得满脸通红,拿着鱼非要和周凯的收音机合影。周凯则忙着生火架锅,准备展示他的“荒野厨神”技艺。李文博看了一会儿书,也被气氛感染,放下书本,拿起一根备用鱼竿,小心翼翼地尝试起来,虽然动作生涩,却异常认真。
阳光暖暖地晒着,微风轻拂,水面波光粼粼,烤鱼的香气渐渐弥漫开来(周凯最终还是在陈遇的指导下才没把鱼烤焦),混合着泥土和水草的清新气息。四人围坐在简易炉灶旁,喝着热乎乎的鱼汤,啃着面包,说着笑着,享受着难得的悠闲时光。陈遇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充满了平静的喜悦。这就是他想要守护的,平凡而真实的青春。
就在周凯拿着收音机试图寻找音乐频道,却只收到滋滋啦啦的电流声和一段咿咿呀呀的戏曲时,一个洪亮而略带诧异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
“咦?这荒郊野岭的,还有同道中人?这烤鱼味儿……嗯,火候差点,但料用得有点意思啊!”
四人吓了一跳,循声望去,只见一位精神矍铄、穿着件半旧夹克、戴着顶遮阳帽的老者,正推着一辆看起来比他们的二八大杠还要老旧的自行车,站在土路口,好奇地打量着他们。老者目光锐利,尤其在那几根钓竿和旁边水坑里的渔获上多停留了几秒。
陈遇只觉得这老者有些眼熟,一时却没想起来。赵强性子直,开口问道:“老爷子,您也来钓鱼?这地儿可不好找啊!”
老者哈哈一笑,推车走近:“这片水啊,我年轻时候常来!几十年没走,差点迷路喽!哟呵,还是台钓?小伙子们装备挺时髦啊。”他的目光落在了陈遇手边那盒打开的、味道独特的饵料上,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这饵料……自己配的?”
陈遇心中一动,隐约猜到了什么,恭敬地回答:“是的,老先生。自己瞎琢磨的,让您见笑了。”
老者蹲下身,毫不客气地用手指捻起一点饵料,放在鼻尖闻了闻,又搓了搓,点点头:“豆饼粉炒得火候不错,麸皮也处理过,加了点甜酒酿增味?还有点……嗯,像是处理过的虾壳粉?思路不错,就是这粘合剂用的啥?看着挺自然。”
行家一开口,就知有没有。陈遇顿时肃然起敬,这老者对饵料的理解极其老道!他连忙回答:“用的是红薯泥,加了点面粉调整状态。”
“红薯泥?好!天然!比那些化学粘粉强!”老者赞赏地拍了拍手,随即又摇摇头,“不过你这虾粉,酶解程度不够,腥味是出来了,但诱食效果没提到最高。下次试试用点酵母菌低温发酵一下,味道会更醇厚,穿透力更强。”
陈遇如醍醐灌顶,这正是他最近在琢磨的改进方向之一!他立刻虚心求教:“多谢老先生指点!您说的对,我正发愁怎么进一步提升腥香味的层次感……”
一老一少,就在这河岸边,就饵料的配比、状态、味型甚至是针对不同鱼种的细微调整,热烈地讨论起来。老者言语风趣,经验丰富,常常一语中的;陈遇则理论基础扎实,又能结合前世的模糊记忆和今生的实践,提出一些让老者也眼前一亮的想法。
赵强、周凯和李文博在一旁听得目瞪口呆,插不上话。周凯悄悄捅了捅赵强:“这老爷子谁啊?听起来比老陈还牛逼?”
赵强茫然摇头:“不知道啊……看着像个退休老工人,咋懂这么多?”
只有李文博,若有所思地推着眼镜,低声喃喃:“……这种对鱼类摄食习性和饵料成分的理解深度,绝非一般爱好者……莫非是……”
小主,
讨论了好一阵,老者才意犹未尽地停下,看着陈遇,眼中满是欣赏:“小伙子,不错!真不错!理论基础有,动手能力也强,最关键的是肯动脑子,不迷信那些贵的商品饵!你是哪个学校的?叫啥名字?”
“老先生,我叫陈遇,是上海水产大学的学生。”陈遇恭敬地回答。
“水产大学?好!专业对口!怪不得!”老者抚掌大笑,随即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上下打量着陈遇,“陈遇?等等……你是不是……去年在省里那个全国大学生钓鱼比赛上,拿了冠军,还用那个什么……‘回收料’做了钓具拿了创新奖的那个陈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