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当陈遇小心翼翼地将试样拿起,准备测量时,熟悉的、令人心悸的“咔嚓”声再次响起——试样依旧从边缘处脆性断裂!
第二次实验,避免了“烤糊”,却依然败给了“脆弱的灵魂”!
实验室里一片死寂。挫败感更浓了,因为它似乎触及了更核心的材料或工艺本质问题。
孙宇拿起断裂的试样,仔细观察断面,眉头紧锁:“固化度可能依然不足,或者树脂体系本身韧性太差,也可能是压力施加策略有问题…”
陈遇深吸一口气:“至少排除了加热问题。现在焦点更清晰了。保存数据,分析断面!”
很快,孙宇的新信又到了,这次提出了更深入的问题:树脂各组分配比的精确度?混合均匀性如何定量评价?压力施加的时机和曲线?甚至建议测试玻璃化转变温度(Tg)来定量分析固化程度…
难题升级了。
北理工宿舍里, 王小虎对着自己正在画的零件图发呆,突然蹦起来:“俺知道了!是不是跟俺们做这拉伸试棒一样,夹持的地方容易坏?咱那模具是不是‘夹’得太狠了?”他立刻把这个“虎式猜想”写信告诉了陈遇和孙宇。孙宇回信:“虽不准确,但提到了应力集中问题,值得考虑。”
清华宿舍, 孙宇的室友看着他对着新数据冥思苦想,忍不住道:“宇哥,你这比追姑娘还上心啊!”孙宇头也不抬:“姑娘不会因为温度差零点一度就跟你分手。”
北航机房, 张伟开始尝试从控制角度反推工艺缺陷,默默增加着代码的复杂度。
上海校园, 陈遇一边啃着《高分子化学》,一边琢磨着如何测量Tg,愁眉不展。
失败,分析,改进,再失败…科研的道路就是如此循环往复,枯燥而磨人,考验着每个人的耐心与毅力。但对于这群分散各地却心在一处、为了共同目标而努力的年轻人来说,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离真相更近一步,每一次分析都是智慧的碰撞。他们的大学生活,在课堂、实验室、图书馆和远方那个共同的梦想之间,勾勒出一条独特而充实的轨迹,汗水与智慧交织,挫折与希望并存,青春在奋斗中闪耀着别样的光彩。而王小虎,作为团队不可或缺的“实践触角”和“士气担当”,也在大学的熔炉里,快速地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