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整片刻,待弥仞恢复了些许气力,三人再次上路。
此次,萧见白主动承担了背负弥仞的任务,不嗔则在一旁警惕护卫。虽然速度慢了许多,但好在接下来的路途并未再遇波折。
两日后,巍峨雄浑的嵩山已近在眼前。山势连绵,群峰如戟,弥漫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庄严与肃穆。
尚未踏入山门,便能感受到那股浩荡磅礴的天地正气与绵延香火交织而成的独特气场,让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
沿着古老的石阶一步步向上,沿途可见不少虔诚的香客与苦行僧人。
越靠近少林本院,那股浩然之气便越是浓郁,仿佛无形的暖流,洗涤着身心的疲惫与尘埃。
不嗔自幼在寺庙长大,对此环境倍感亲切,脸上的惶恐渐渐被一种安宁取代。而弥仞的感受则更为复杂。
那浩瀚的佛门正气让她因暗种和伤势而倍感压抑的身体舒缓了许多,连带着识海中蛰伏的暗种也变得更加沉寂,仿佛被这煌煌正气所慑。
然而,这种被“压制”的感觉,也让她隐隐感到一丝不适,仿佛自身某种本质与之相斥。肩头的伤口在真气滋养下,愈合似乎加快了些,但内力恢复依旧缓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萧见白亦能感受到这气场的不凡,他的冰绝内力属寒,但与这佛门正气并无冲突,反而有种相辅相成之感,令他精神为之一振。
终于,三人来到了少林寺那闻名天下的山门之前。古刹森严,宝相庄严,阵阵梵唱诵经之声随风传来,涤荡心灵。
知客僧得知萧见白乃北地萧氏子弟,又见弥仞重伤、不嗔虽带发却颇有佛缘之相,不敢怠慢,恭敬地将三人引入寺内,安排在一处相对幽静的客舍禅院暂歇,并立刻遣人去通报执事长老。
不多时,一位身着黄色僧袍、面容清癯、目光温润睿智的老僧在知客僧的引领下缓步而来。他手持一串光滑的念珠,步履沉稳,气息内敛,赫然是一位修为精深的高僧。
“阿弥陀佛,老衲慧明,忝为达摩院首座,听闻萧施主与两位小友驾临,更有这位女施主身负重伤,特来探望。” 老僧声音平和,自带一股令人心安的力量。
萧见白上前一步,执礼甚恭:“晚辈萧见白,见过慧明大师。冒昧打扰宝刹清静,实因友人伤重,且途中屡遇险阻,不得已前来求助。”
慧明大师目光扫过三人,在气息虚弱的弥仞身上停留片刻,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随即又看向不嗔,温和地问道:“这位小友,观你根骨,似与我佛有缘,不知师承何处?”
不嗔面对高僧,有些紧张,双手合十,老实回答:“回、回大师,小子不嗔,自幼在五台山显通寺长大,是、是师父将我抚养成人。”
“五台山显通寺?” 慧明大师眼中讶色更浓,他仔细端详着不嗔的面容,尤其是那眉宇间依稀的轮廓,沉默了片刻,方才缓缓道,“不知令师上下如何称呼?”
“家师法号……广济。” 不嗔答道。
“广济……” 慧明大师低声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悲悯,他轻轻叹了口气,“阿弥陀佛,原来是你。孩子,你可知你师父广济禅师,年轻时曾游历四方,与我少林亦有一段渊源,更曾与老衲在此处,于菩提树下参禅论道,共度三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