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排查的风暴逐渐平息,虽然老姜(鼹鼠)带来的余波仍在暗中影响着某些决策,但明面上,暗影会这台庞大的机器必须继续向前运转。与“天启”的阴影对抗需要力量,而力量离不开金钱和资源,更离不开一个能够行走在阳光下的合法外壳。
默然集团的成立,不仅仅是商业上的转型,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形象重塑工程。林默比谁都清楚,在这个信息时代,纯粹的黑暗无法长久,他需要一件光鲜亮丽的外衣,一张能够被主流社会部分接纳的“面具”。
而“慈善”,无疑是最华丽、也最有效的遮羞布。
于是,在默然集团挂牌运营后不久,一系列以“默然集团”或旗下子公司名义进行的慈善活动,开始有条不紊地、高调地出现在本市各大媒体的版面上。
第一笔捐赠,指向了市福利院。金额不算天文数字,但足够解决福利院取暖设备老化和儿童营养餐标准过低等燃眉之急。捐赠仪式上,默然集团的代言人(一位聘请来的、形象亲和的退休老干部)带着真诚的笑容,将放大版的支票模板递到院长手中,周围是孩子们好奇而开心的目光,记者们的闪光灯闪烁不停。新闻报道的标题充满了温情:《寒冬送暖,默然集团爱心捐赠福利院》。
紧接着,一项名为“默然助学计划”的项目启动,宣布将每年资助一百名本市贫困家庭的优秀大学生,直至他们完成学业。项目审核“严格”,流程“透明”,首批受助学生的名单和感人故事被精心包装后,登上了本地晚报的教育版块。
然后是对几所偏远地区小学的图书和体育器材捐赠、对见义勇为负伤民警的专项慰问基金、甚至出资赞助了一场颇受市民欢迎的业余足球联赛…
动作频频,覆盖面广,且每次活动都伴随着恰到好处的媒体曝光。报道的角度无一例外,都聚焦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反哺情怀”,刻意淡化其商业背景,更绝口不提任何与“暗影会”相关的字眼。
幕后,老鬼负责调度资金,确保每一笔捐款都来源清晰、流程合法,经得起最严格的税务审查。 沈清月则动用她的人脉和资源,与各大媒体的主编、记者、乃至宣传部门的官员“沟通感情”,确保报道方向的“正面”和“积极”。 阿彪的人则换上了志愿者的服装,出现在各种捐赠活动的现场,负责“维持秩序”和“展现集团员工良好的精神风貌”,虽然他们僵硬的微笑和下意识的警惕眼神偶尔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默然集团的名字,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充满“正能量”的形象,进入普通市民的视野。人们茶余饭后谈论起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大公司,第一反应不再是猜测其背后的黑道背景,而是“哦,就是那个给福利院捐钱的企业啊,挺不错的。”
这种舆论上的微妙转变,为默然集团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之前一些对与其合作持谨慎态度的本地供应商,态度明显缓和;银行在审批贷款时,流程也变得顺畅了许多;甚至在某些政府项目的招标中,默然集团也因其“良好的社会声誉”而获得了额外的印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