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枫关掉陈默的日志,转而打开了学院的内网,调出了往届延毕学生的名单。
他一行行地扫过去,指尖在触摸板上缓缓滑动,一个令人心惊的规律渐渐浮出水面:那些来自非重点班、导师不是学术大牛、大学期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创业项目的学生,延毕率竟然是其他人的三倍以上。
规则,在这一刻显得如此讽刺。
它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看似公平地罩在每一个人头上,却总能在那些最循规蹈矩、最不懂得钻营的人身上,收得最紧。
它惩罚的不是投机取巧者,而是那些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有所收获的“老实人”。
就在这时,林枫的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苏晚晴深夜发来的消息。
“林枫,我拒绝了在项目论文上给我导师挂第一作者,他刚才……暗示我,我的毕业答辩时间,‘可能需要协调’。”
林枫攥紧了手机,冰冷的金属外壳硌得他掌心生疼。
他仿佛能看到那个总是笑着说“我想做一个干干净净的学者”的女孩,此刻正独自面对着怎样的压力和威胁。
一股压抑不住的怒火从他胸腔里升起。
他重新打开陈默的代码库,看着那一条条详细的修改轨迹,从新建文件到添加每一行函数,再到每一次的提交说明。
突然,一道电光石火般的灵感击中了他。
如果……如果能把这个过程,这个从无到有的“写作过程”完整地、可视化地呈现出来,是不是就能成为原创最有力的证明?
这个念头一旦出现,便疯狂地在他脑中生长。
他立刻拨通了心理社社长小舟的电话。
小舟的团队最近正在开发一个“写作压力评估模型”,试图通过分析学生的写作行为来评估其心理状态。
电话那头,小舟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听到林枫的想法后,立刻激动起来:“枫哥!你这个想法太牛了!我们心理社的数据库里,收集了两百多份匿名分享的‘崩溃日记’,你知道里面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是什么吗?——‘我辛辛苦苦写了三万字,系统却告诉我,我是抄的’。”
两人的想法一拍即合。
挂掉电话,林枫深吸一口气,转身面对寝室里三个失魂落魄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