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华夏修仙学院招生纪实(1):河南省五关考核启幕

来自商丘农村的少年陈阳,属于 “待观察”—— 他只能感受到灵韵到膝盖就停滞了。林风走过来,指尖一缕淡金色仙元轻轻点在他的膝盖处:“别紧张,想象灵韵是水流,膝盖是闸门,慢慢打开它。” 陈阳按指引调整呼吸,1 分钟后,气流终于冲破膝盖,顺利抵达丹田。“过了!谢谢老师!” 他激动得声音都发颤。

这种 “分层测试 + 待观察引导” 的模式,既保证了批量考核的效率(25 个测试场每小时可完成 人),又避免错过有潜力的考生。截至第二天中午,12.3 万考生中,7.5 万人通过第二关,通过率 61%—— 这个比例与河南灵韵覆盖基础相符,既不降低标准,也不浪费地域优势培养的潜在人才。

第三关:体质适配关 —— 多维度检测,数据自动对标全国标准

通过第二关的考生来到三楼 “体质适配区”,这里摆放着 50 台升级款 “灵韵体质检测仪”,每台仪器可同时为 12 名考生检测,比江南省标准多 2 个检测位,检测维度也从 3 项增至 4 项:体质强度(标准 1.5)、灵韵容纳量(标准 2.0)、经络通畅度(标准 80%)、灵韵转化效率(标准 75%)—— 新增的 “转化效率” 指标,是考虑到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不少考生长期在灵韵农田劳作,对灵韵的实际转化能力更强,需精准评估。

李青跟着队伍走进 8 号检测仪,与她同组的有郑州的大学生、洛阳的工人、驻马店的农民。工作人员按下启动键,淡蓝色灵韵光罩将 12 人同时笼罩,30 秒后,每人面前的子屏幕显示出数据:

李青:体质强度 1.9,灵韵容纳量 2.3,经络通畅度 88%,灵韵转化效率 82%—— 四项全达标

洛阳工人张强:体质强度 2.1(长期灵韵机械操作),灵韵容纳量 1.9(差 0.1),经络通畅度 85%,灵韵转化效率 80%—— 容纳量待补

驻马店农民王丽:体质强度 1.7,灵韵容纳量 2.2,经络通畅度 79%(差 1%),灵韵转化效率 85%(长期灵韵农田劳作)—— 通畅度待补

“达标者直接前往四楼,待补者可选择‘灵韵临时补给站’提升,1 小时后可重测一次。” 工作人员指着检测区旁的补给站,那里摆放着灵韵泉水和低浓度灵韵丹,供待补考生临时调整。

张强喝了一瓶灵韵泉水,静坐半小时后重测,灵韵容纳量提升至 2.05,顺利达标;王丽则在补给站工作人员指导下,用灵韵按摩仪疏通经络,重测时通畅度达到 81%。“没想到还能重测,这不是一刀切,太人性化了!” 王丽攥着通过凭证,连声道谢。

体质适配关采用 “批量检测 + 临时补给重测” 模式,50 台仪器每小时可完成 3000 人,截至第二天深夜 11 点,7.5 万考生中,4.8 万人通过考核,通过率 64%——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既体现了河南考生的体质优势,也印证了名额分配时 “灵韵覆盖基础” 占比的合理性。

第四关:心性测试关 —— 情景本土化,批量模拟中原修仙场景

四楼 “心性测试区” 的 28 个灵韵情景舱,每个可容纳 25 人(比标准多 5 人),情景模拟也融入了中原地域特色 —— 不再是通用场景,而是结合河南考生的生活背景设计:

农耕情景:灵韵农田遭遇蝗灾,是优先保护自家田地,还是先帮邻里抢救集体农田?(测试集体意识)

工匠情景:修复灵韵古桥时,发现可走 “捷径” 节省材料,但会影响桥梁寿命,是否坚持标准?(测试原则性)

传承情景:家族流传的基础功法与学院标准功法有差异,是否愿意放下执念学习标准功法?(测试适应性)

李青走进 15 号情景舱,第一个农耕情景浮现时,她想起老家新野县村民互助抗旱的场景 —— 毫不犹豫选择先帮邻里抢救集体农田,灵韵记录显示 “集体意识:优秀”;第二个工匠情景中,她曾在郑州灵韵修复工坊做过义工,深知 “偷工减料” 的危害,坚定选择按标准施工;第三个传承情景里,她主动将家族功法与标准功法对比,发现差异处后标注 “待入学后请教导师”,展现出开放的学习心态。